第293部分 (第1/4页)

现在,在陕西关中也到处都有卖锅盔饼的。

另外一种干粮是“馍”,即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馒头”;是用发面团蒸出来的。当然,平常没有打仗的时候,官兵主要是吃面条。陕西人至今有十几种面条的制作方式,据说要比其他省的人做的面条好吃,这个云铮倒只是听说,他穿越前没到过陕西,现在更没机会,所以实在不清楚。

这个发面饼做好之后,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发霉,不变质,携带方便,随时可以吃,而“馍”的保质期就稍微短一些,一般的情况下不到十天。因为“锅盔”是烙出来的,水分少,“馍”是蒸出来的,水分大。

秦军士兵将这两种干粮背着行军,一旦战端开始,在长途行军打仗的时候,就是以此为食,吃的时候只需要喝点水就可以了。随时可以开饭,随时又可以停止。如果是在战场宿营地,可以几天不做饭,只吃干粮就行了。要是战时有休息的时候,补充干粮也很容易,一个士兵半天就能自己制作补充半个月自己所需的干粮。并且不怕大家各自的干粮弄混淆了,因为大家的干粮是同样的。

可能有人对这种干粮能填饱秦军的官兵的肚子,能经得起长期的行军打仗这个事情理解不了;因为云铮穿越前是南方人,对南方人来讲,如果是米饭每次能吃饱,但没有菜吃,云铮自问要坚持半个月似乎并不容易。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或许南方人吃东西精致惯了,确实不如北方人“耐力”好。

这种干粮还有个好处是可以几天不用在宿营地做饭,不举火,所以宿营就不繁琐,但是军队仍然保持高度的战斗力,因为面饼中的营养足够;当官长一声令下则全体官兵即可立即集合起来,还可以边走边吃饭。对于秦军的长途奔袭和突袭及长期潜伏来讲,这种干粮最合适不过了。

也就怪了,陕西人过去是很少吃菜的,每天只要有“锅盔”和“馍”就行了。后来辣椒传到了陕西,所以辣椒成了伴随“锅盔”和“馍”的最佳菜肴。“油泼辣椒”这个菜是陕西人都会做的菜,也是地道陕西人家的家庭必备的每日不可缺少的菜。至今,陕西人吃干饼子也是寻常的事情,当然比起秦朝那个时代的菜肴和肉要多了些了。

云家军原来的干粮就跟当年的秦军比较类似,不过到云铮执掌鹰扬卫之后,鹰扬卫的士兵就有了口福。因为他们还多了一样后勤干粮,就是麋饼。这个时代不比后世,麋还很多,不是保护动物,而且也较容易猎杀,所以它的肉就经常成了鹰扬卫士兵的盘中餐。另外就是,云铮平时在不作战的时候还提供猪肉,很多奖励也是奖励猪肉。事实上这个时候的人并不是很爱好吃猪肉,通常肉食都以牛羊为主,但云铮知道就肉食而言,养猪是最容易的,所以一直提倡养猪、吃猪肉。只是肉饼相对来说保存困难一点,所以作为干粮之用就比较少。

既然干粮是干饼和馒头这类,那么很显然,其填报肚子的功效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是战争中的士兵饭量增大,一顿饭吃个三四两干饼也足够饱了,一天一斤差不多。所以多出来几十斤……可想而知不能全部带干粮,那么就必然可携带更多的军械,如此对战斗力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云逸相信,到少帅发明的“单车”大规模装备云家军的时候,云家军的战斗力肯定还要进一步提升。想到这里,云逸就不禁万分自豪,自豪自己出身云家,自豪自己有这样一个几乎无所不知的少帅。

这一次的进军,云逸的压力比云铮要大,因为彻底击败朴永训之后,两江道的义军更多,不过幸好,也更乱。他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几乎都是各自为战,每个郡差不多都有一支义军,人数一万到五万不等。这样规模的义军根本不足以对云逸造成什么威胁,所以虽然连续作战,云逸仍然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打到了惠山城下。

惠山的义军已经听说了大魏北疆军鹰扬卫杀到高丽来的消息,虽然不知道北疆军忽然杀到高丽来是什么意思,但来了就是来了,来了就要抵抗。不过当他们了解了北疆军的战绩之后,惠山义军首领金明择胆寒了。朴永训的实力他是知道的,这位朴大将军是高丽动乱以后出现的一支大义军首领,麾下大军二十五万,金明择的军队曾经跟朴大将军的军队发生过一战,金明择兵力略占优势却最终战败,所以他一直认为朴永训的军队还是比较有战斗力的。可就是这位朴大将军,他以十二万大军固守坚城,居然被两万鹰扬卫一日陷城,后来集中残兵二十万(号称),居然被一万鹰扬卫打得全军覆没。

大魏天朝鹰扬卫,他们还真是天兵天将啊!

面对刚开到城门下便一副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