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096核潜艇,下水! (第1/3页)

好书推荐: 小妖造反史 驭兽道

伴随着金属氢的正式发布,国际核聚变会议也顺利结束。

塞巴斯蒂安和艾兴多夫都不能直接留在华夏,而是需要返回德国进行工作交接。

跟他们简单告别之后,陈念也离开了上海。

不过,他并没有返回ah,而是直接乘专机前往渤海造船厂,准备去见证又一件新型装备的诞生。

那就是,他期待已久的,096型核动力潜艇。

截止目前为止,096项目已经进行了11个月,由于前期来自美方和南岛的压力极大,这个项目采取的也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全速开工的工作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大部分的研发落地和建造工作。

不过,随着海上压力的缓解,项目的进度也随之放缓,最后的舾装收尾和优化工作时间要求,被放宽到了两个月。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的10年6月份,这艘核潜艇才达到了下水标准。

——

当然,这个“才”字,也只能是适配华夏内部、星火内部的标准了。

11个月建成一艘巨型战略核潜艇,放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实都可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成绩。

要知道,在苏联时期,建造一艘与096规模相似的核潜艇,也需要花费3年左右的时间。

而到了俄国时代,台风级核潜艇的周期已经逐渐拉长到了7年-——你说他一服役就落后,也真的不是没有道理。

相比之下,美国的建造进度要快一些,但陈念印象里的最高记录,也就是14个月。

可以说,华夏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地打破了记录。

所以,无论是陈念自己,还是项目组内部,亦或是上级部门,都没有任何不满,反而已经在筹划要给相应团队论功行赏了。

在飞往hld的飞机上,陈念看完了上面拟定的嘉奖方案,随后又按照他自己的、技术方面的直观感知,给几个重点人员做了调整建议。

审核了好几遍,确认不会有太大的偏颇之后,他才放下了手里的文件,掏出手机一边刷着论坛打发时间,一边思考着有关金属氢材料后续应用路线的问题。

第一个金属氢工厂已经进入筹备阶段了,按照项目计划,这个工厂要达到年40吨以上的产量。

这个数字听上去很多,甚至如果仅仅是用于实验室实验,已经到了根本用不完的程度。

但问题是,这种材料终归是要走向产业化的。

而年产40吨这个数字,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初期大规模展开的“实验性项目”的需求。

核聚变项目不用说,想搞超导储能,你得用不少吧?

搞超导输电,要建设实验性电网,你也得用不少吧?

搞武器,搞四代核武,那用量就更夸张了。

更不用说那些更加细分的领域,什么电机啦、半导体啦

40吨,都不够分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伱没法去排出这些项目的优先级来。

电网重要,但不紧急,且更新应用难度大。

半导体紧急,但没那么重要,可应用难度也不高。

两者并列对比,选择哪一个?

真要讨论起来,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所以从上到下,对这个问题都还没有达成一致。

倒是网友们积极得很。

在看完核聚变会议、尤其是金属氢部分的报道之后,稍微有一些物理学知识的民众都炸了。

在他们看来,金属氢的出现,几乎等同于人类实现了永生。

“十年之内,先搞核聚变,再搞无损耗输电网,紧接着上储能和下一代电机,同时发起对高性能计算机的冲锋,最后,再花费十年的时间,一步一步跨越,搞出反重力技术,造出太空电梯,建造银河舰队,奔向星辰大海”

这就是网络上规划出来的基本路线。

很完美,也并不算夸张,但问题是,设计这条路线的人,那是真没考虑到生产力承受极限这个概念啊。

10年干那么多事情,不要命了?

到时候生产力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就会跌入有史以来最大的新技术陷阱,彻底摧毁整个国家的未来。

这甚至都不是技术革命可以拯救的事情。

想到这里,陈念不由得叹了口气。

人类迈向进步的每一步都并不简单,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是唯一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