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他—见董卓,就违心地恭维说:

“大人恩威俱重,天下仰慕,我何幸受到大人这般重用呢?大人尽管吩咐,我一定竭心尽力啊。”

董卓素闻他的刚直,不想他却如此恭顺,禁不住大喜过望。他封他以高官,表面上尊宠他。

有人私下责怪蔡邕变节,蔡邕总是付之一笑,并不辩解,他告诉家人说:

“别人说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可再诚实无忌了。时下人人都虚伪奸诈,我不这样,不仅改变不了什么,还会把我的性命赔卜,你们也会遭殃。”

董卓破诛杀后,司徒王允深恨蔡邕依附董卓,把他下狱。蔡邕自道苦衷,乞求接受额上刺字、砍去双脚的刑罚,以便续成汉史。马日磾还极力劝说王允道:

“董卓暴戾,蔡邕也是迫不得已才依附他,这绝非他所情愿。大人不如留他一命,也好让他续成汉史,流传后代。”

王允恨恨地说:

“蔡邕身为国家大臣,与贼同谋,一唱一和,他欺骗世人已很久了,这才暴露出了他的小人嘴脸。伪君子最让人生恨,杀他正可警戒世人。

许多士大夫怜悯蔡邕,为他出面说情,都被驳回,蔡邕终死于狱中。

【原文】

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

【译文】

自我欺骗能减少忧虑,清醒却使愁苦加剧。

【释评】

俗话说,难得糊涂,让自己糊涂起来,不欺骗自己是不行的。欺骗自己并不全是“罪恶”,它是把自己从困境和迷惑中解脱出来的可行之法;有了这种善意的欺骗,人们才会不事事较真,不执迷不悟。清醒的人是痛苦的,看透世相与人生,却无力摆脱,这种痛苦会更加剧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欺不失为一种调和剂,为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就该对自己和别人多些“宽容”与“曲解”。

【事典】赵匡胤的厚待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皇帝之后,先后用了13年时间,灭掉了南平、武平、西蜀、南汉、南唐等五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南方的大业。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2月,南平被灭后,对如何处置南平主高继冲,群臣多有争论,很多大臣主张斩草除根,他们上书说:

“天下纷乱已久,割据称雄的人从未死心,今幸有陛下雄才大略,国家才有统一之望。高继冲身为南平旧主,经营有年,若不杀之,南平百姓总不免对他抱有幻想,一旦局势有变,祸乱很容易再起。何况杀高继冲可震慑其他诸侯,令其惧我天威。”

赵匡胤自知此事关系厉害,也有意杀高继冲以绝后患,他和大臣赵普谈论此事时,赵普却表示了反对,他说:

“高继冲战败被俘,杀他易如反掌。可那些尚未战败的诸侯,见此必会破釜沉舟,死拼到底,这就只能增添我军的伤亡了,于大宋不利啊。”

赵匡胤自觉赵普言之有理,但他并不相信高继冲会真心归顺,一时颇为犹豫。

赵普看出了赵匡胤的顾虑,他于是又进言说:

“不杀高继冲自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了笼络人心,诱降其他诸侯,这样做并无坏处。陛下现在不要想高继冲是否诚心归附,只要陛下厚待于他,其目的也就达到了。万一高继冲复叛,那就是他咎由自取,以宋之力还是可将他攻灭的。”

赵匡胤至此方笑,口道:

“为了一统天下,朕糊涂一次又何妨?只是便宜了高继冲。”

于是,赵匡胤不顾群臣劝阻,不但不杀高继冲,反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同年7月,宋灭武平,赵匡胤又特赦了武平主周保权的罪,授他右千牛卫上将军之职。

乾德三年(965年)六月,西蜀被灭,赵匡胤拜西蜀主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他为秦国公。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六月,宋灭南汉,南汉主刘鋹被俘。刘鋹恶名昭著,十分残暴,赵匡胤本不想厚待他,他私下对赵普说,

“朕厚待降王,乃是应变之策:似刘鋹者人多痛恨,杀之正可顺应民心。”

赵普一声叹息,说:

“既是应变之策,就当一力执行。刘鋹已无法为恶,为大局计陛下不要感情用事,过于善恶分明了。”

赵匡胤思虑多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成见,任命刘鋹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思赦侯,俸外别给钱五万,米麦五十斛。

刘鋹被封,时人皆感意外。南汉故地那些妄想复国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