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病患者收集各种单方、验方、祖传秘方。

李时珍对白花蛇的调查是一个典型事例。他仿效其父亲写《人参传》的

作法,写了《白花蛇传》,其中凝结着他观察研究白花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

可惜此书已佚。只从《本草纲目》中,窥其大概。

李时珍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

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这里简单地描述了花

蛇兴衰的历史。据今所知,这段历史是异常惨痛的。蕲蛇出自李时珍的家乡,

他对这一惨痛历史当然了解最详。

蕲蛇是花蛇中最名贵的一种,因其药用价值高,皇家和官府强迫人民捕

来上贡。年年捕杀,蕲蛇日益稀少,以致濒于灭种。明代有一首民谣反映了

劳动人民被迫捕缴蕲蛇的苦楚。唱道:

白花蛇,

谁叫尔能避风邪!

上司索尔急如火,

州中大夫只逼我,

一时不得皮肉破。

积骨如巴陵①,

杀尔种类绝,

花蛇不生祸始灭。

——王廷相《蕲民谣·蕲蛇》

一种名贵药物,没有给产地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反而使当地民众

遭受无穷痛苦;稀有动物不是受到保护,反遭绝种之灾。

李时珍对花蛇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调查访问,亲自观察。在《白花蛇·集

解》中,记载了花蛇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捕捉的方法,如何解剖、炮制,

如何辨别真伪。(《本草纲目》校点本第四册,第2401 页)从这一记载中,

我们不难发现李时珍的亲身实践态度和科学求实精神(见本书第七章《长于

散文,为药立传》)。

九仙子是过去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药物。李时珍通过访问,并到均州太

和山(即今湖北武当山)亲自采集。《本草纲目》对它的形态及采取季节都

有详细描述。写道:“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一根连缀九枚,大者如半夏,

白色。二月生苗,蔓高六七尺,茎细而光。叶如乌柏叶,而短扁不团。每叶

桠生子枝,或一或二,袅袅下垂。六七月开碎青黄色花。随即结实,碎子丛

簇,如谷精草子状。九月采根。”(《九仙子·释名》校点本第二册,第1301

页)传说李时珍同他的门徒庞宪在采集九仙子的时候,被太和山上的道土发

现,几乎遭毒打。在封建社会里,独自进行科学研究,会遇到多少困难。

不少药物在不同的本草书中,记载往往互相矛盾,莫衷一是。对此,李

时珍一一访问、调查,采集观察,弄个明白。例如白桐究竟结子还是不结子,

说法不一。陶弘景在《神农本草注》中说,桐有四种,以无子者为青桐、冈

桐,有子者为梧桐、白梧。寇宗姡г凇侗静菅芤濉分兴蛋淄�⒏酝┚�拮印�

贾思勰《齐民要术》则说:有实而皮青者为梧桐,华而不实者为白桐。白桐

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非子也。李时珍经过实际调查,得出结论,

明确地写道:“以今访问,互有是否。盖白桐即泡桐也。二月开花,如牵牛

花而白。结实大如巨枣,长寸余。壳内有子片,轻虚如榆荚、葵实之状,老

则壳裂,随风飘扬。”(《桐·集解》校点本第二册,第1998 页)

(二)亲自临证实验,考察药物特性

药物的形态、生长季节、采制方法,可以通过调查访问作出判断。对于

药物的性味、主治、疗效,则不可能单凭访问来解决,必须依靠临证试验,

方能定夺。李时珍通过自己的临证经验,总结、积累大量宝贵资料,写进了

《本草纲目》,不只对医药学有贡献,为我们今天研究李时珍的认识论思想,

也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茺蔚子对治疗妇女血气诸病有妙用,以前医家多不知道。李时珍通过多

次临证试验,取得了实际疗效。在《本草纲目》的《茺蔚·发明》中,他写

道:“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足厥阴经药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