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毕飞宇:一本没有让我流泪的书(1)

这本小说写了一场〃不能之爱〃,里面藏着战后德国第二代对战争的反思。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畅销世界25个国家。

文/毕飞宇

《朗读者》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识字〃。可以这样说,就小说的外部结构而言,女主人公汉娜的不识字支撑并推动了整部小说。施林克到底是写侦探小说的高手,在推动作品的进程方面,他真的是一个行家。

现在,我要说的不只是这些。如果说,《朗读者》仅仅是故事推进得漂亮,它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永远也上升不到伟大小说的高度。事实上,围绕着〃识字〃和〃不识字〃,小说的另一个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尊严。我愿意把《朗读者》理解成一部关于尊严的书。伴随着尊严,我们看到了暴唳、残###、无奈、软弱、忏悔与宽容。

小说其实是简单的。必须承认,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以为我读到了一部德国版的《洛丽塔》。整整一章,充斥着狂乱和铺张的###,###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渴望与更渴望。第一章是妖荡的、###的,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一个十五岁的病中男孩在路上呕吐了,意外得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女主人公汉娜……的照顾。我们来看看这个中年妇女是怎么照顾男孩的,她旋开龙头,〃窝着两只手掌掬着清水,泼在我脸上算是给我洗脸〃,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女主人公汉娜曾经是一个〃不识字〃的纳粹。她拙劣和粗暴的关怀说明了一点,即使表达的是最为天然的母###,她的举动也伴随着党(纳粹)###。我要说的是,我喜欢施林克在第一章中的###描写,施林克的###描写具有罕见的宽度,这个宽度成就了汉娜的复杂###。汉娜是情人,是恶煞,是蛋白质女人,是刹那的天使,是灵光一现的母亲,是患有洁癖的行为艺术家,是床上的饕餮,是导师,是幼稚的求知者。是的,她最终还是枕头边上的纳粹。她的身上洋溢着矛盾百出的复杂气质,也就是小说中她身上复杂的〃气味〃。这气味让十五岁的小男人不能自拔,萦绕了他的终生。……汉娜的复杂###其实也正是人###的可能###。

正如我读第一章的时候以为《朗读者》是德国版的《洛丽塔》一样,到了第二章,我把《朗读者》看成了德国版的《局外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从第二章开始,小说不再妖荡,不再###,它滑过了你的眼角膜,揪住了你的心。严格地说,到了第二章,虽然小说依然围绕着汉娜,但小说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米夏*伯格,早已长大###的病中男孩,是〃我〃的内心的艰难处境。我说过,《朗读者》的核心是〃识字〃,现在,核心的意义展现出来了,在审判纳粹的法庭上展现出来了。真正的问题不是汉娜识不识字,真正的拷问在于,〃我〃有没有勇气在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对法庭说出真相。我为什么说读《朗读者》联想起《局外人》呢,是《朗读者》的〃我〃和《局外人》的〃我〃一样,最终选择了麻木,……虽然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我〃就是想麻木,一个是〃我〃只能麻木。但是,〃只能麻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为麻木预备好借口,〃我〃的借口是为了汉娜的尊严。我以为,这部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它紧张,刺激,却又表现得波澜不惊。在保存汉娜〃尊严〃的借口下面,〃我〃保存了自己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局外人的〃尊严〃。为了这个〃尊严〃,〃我〃参与了对罪人的谋杀,是用〃原罪〃去审判〃原罪〃。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者》是我读到的关于第三帝国〃第二代〃最为深刻的反思小说。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特别想补充一点,作为〃###〃的第二代,我认为,中国文学关于〃###〃的书写不仅不应当草率地结束,而应当重新开始。有些事你是不可以推给商人和民工去做的,它必须由作家来做,起码,作家应当参与来做。经历和参与绝对不是一码事,它们的区别和左手与右手的区别一样大。

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朗读者》第三章的时候没有了任何错觉。它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不是,它是《朗读者》,只能是《朗读者》。它是庄严的,却又是柔弱的。因为柔弱,显得抒情了。其实第三章并不抒情,但是,我是那样地被打动。在第三章里,〃我〃这个〃朗读者〃开始了他的再一次的朗读,他把一捆又一捆的磁带邮寄到进了监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让我动容的是第三章的第六节,就在第一节,施林克写道:

这是一种时而喋喋不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