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 (第1/4页)

那只手鼓,极为古怪,通体涂成绿色,中间细,两头粗,鼓身不止一面,而是两面,鼓面大小如饭碗。

感觉有动静,黄芩立刻转头瞧看。

月光下,他的目光正好落在汤巴达的那面手鼓上。

立刻,黄芩脑中一片空白,呆立当场,脸色惨淡如遭电击,且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第29回:人皮鼓聚音成剑煞四方,寒冰诀蹈空虚步扶危墙

那面手鼓,韩若壁也瞧得异常清楚。

他见识广博,一眼就瞧出了来路,不禁心下迷惑,暗道:莫非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家伙,竟是个修行密宗佛法的主儿?可这会儿又不是修法、颂赞的时候,他神气活现地举着件法器,搞的什么鬼?

韩若壁瞧的不错,那只手鼓正是乌丝藏密宗佛教的法器之一……‘人皮鼓’。

所谓法器,是在宗教的重大法事活动中,举行某种特定仪式时,必须使用的器具。一般的目的是为了营造神秘气氛,从而给信徒实施威吓和震慑作用,增加他们对信仰的敬畏程度。

而人皮鼓,又称‘嘎巴拉鼓’。‘嘎巴拉’,是指人的头盖骨、天灵盖。所以,‘人皮鼓’除了要蒙以人皮外,鼓身的构架其实是两个人的‘天灵盖’背向接合在一起的。此种需要剥下人皮做鼓面,以人的天灵盖做鼓身的法器,虽则残忍无比,却被信徒们奉为神器。

不过,韩若壁并非密宗信徒,是以在他看来,汤巴达手上的‘人皮鼓’再惊悚,也不过是件摆设,此刻被掏将出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可如果没用,汤巴达因何还要掏将出来?

疑惑间,他将目光移到了汤巴达脸上。

那张脸,被画上去的鬼脸遮盖住,已瞧不出本来面目,但脸上的笑容,却异常醒目。

瞧着那张脸,韩若壁忽然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让他有此感觉的,不是汤巴达的鬼脸,而是鬼脸上的笑容。

那样的笑容十分疯狂,十分特别。

韩若壁回想起,很久前,在北斗会的一次黑吃黑中,也曾见到过同样的笑容。

那次,他们埋伏在道边,准备把一伙劫了淮南某位珠宝大富的盗贼黑吃黑掉。可就在他们隐匿窥看的当口,其中一名盗贼竟趁人不备,快若闪电地一刀一个,手刃了全部同伙。由于他杀光了自己人,等北斗会众人现身时,要对付的就剩下他一个了……所以,那次黑吃黑真是太轻松了。

韩若壁记得清楚,当那名盗贼割断最后一个同伙的喉管时,脸上浮现的,正是此刻汤巴达脸上的笑容。

本身也是盗贼的韩若壁,自然更容易明白盗贼的心理,当即读懂了那疯狂笑容里的意味。

那笑容,是一种庆幸,更是一种得意:庆幸的是,要和自己分赃的人已全部死光了;得意的是,终于如愿以偿,可以独吞所有财物了。

难道,不远处的那个鬼脸男人也是这样想的?

莫非,他是故意等到同伙全部死光,才跳出来动手,要一个人独吞银钱和货物?

可是,他凭什么以为以一已之力就能对付得了在场的几位高手?

……

一时间,各种念头在韩若壁脑中急速闪过。

这时候,风停了,四周静谧无声,众人都惊奇地望向汤巴达,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

汤巴达身上那件宽大的藏袍竟然无风自动,飘舞翻飞起来,配上他那极其高大的骨架,干瘦的身材,披散的头发,以及面上的油彩……瞧上去象是来自地狱的恶鬼般可怖。

别忘了,这恶鬼的脸上,还笼罩着疯狂的笑容。

这一刻,场上的一切,构成了一幅极为诡异的画面。

下一瞬,汤巴达以左手把手鼓举在胸前,右手一下一下的以手掌击起鼓来。

“蓬蓬蓬”,“蓬蓬蓬”,沉重的鼓声响起,一开始,就震得人心神颤动,头脑发胀。

还在众人搞不清状况时,猛的,鼓声变得低沉了下去,一下一下又一下……虽然听上去明明已经低到无法再低了,却好象还能无穷无尽的继续低沉下去,直至耳力几乎无法辨听。

众人分明瞧见他的手一直在击鼓,而且一下比一下更用力,可鼓声却一声比一声更低沉,更难以听见。

此种用耳朵已越来越难辨听的低沉鼓声,心里却听得越来越清楚。

于是乎,汤巴达的每一下击鼓,都似是击在了所有人的心尖上,感觉撼天动地,令人魂飞魄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