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铁羌盟 (第1/2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凉州羌胡,可不是指董卓手下的那些大头兵。董卓的部下,也有少量羌胡、匈奴、屠格等异族组成,但这些异族总算被纳入汉军编制多年,虽然有时也不大听从上级军官的调派指挥,但也有着最起码的纪律服从。

最不济,他们也是一群有着最早雇佣兵雏形的家伙,有着可被掌控收买的空间。而真正的凉州羌胡却不同,严格来说,他们就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强盗。而且,还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职业强盗。

这次前来的凉州羌胡,实际上是羌胡大会盟的铁羌盟。铁羌盟在凉州乃至整个汉末都是个不小的势力,统辖着敦湟、西域以南,葱岭数千里土地上的小月氏胡、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等六十余万诸种羌胡。韩遂韩文约,就是铁羌盟现任的盟主,在关西地处若是亮出他的名刺,直可兑几百贯铜钱哩。

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西北诸种大联盟,每一次都是惊天动地,海内震恐。第一次西北诸部会盟,还是武王伐纣之时,西北各部族与周联兵伐纣,结果牧野一战,流血飘橹,伏尸千里,奠定了四百年西周的强盛;而第二次西北诸部会盟,起因乃是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北诸部联结成‘犬戎’,攻了破镐京,西周遂灭。那些自视中土开化的汉人,孔子无比推崇的礼仪之邦,是成也‘西羌’,败也‘西羌’。

至于说西州这一带为何出现这第三次诸部会盟,那情况就更复杂了。

关中平原以西,西海(今青海湖)以东,自古就是羌民繁衍生息之地。自大汉建国以来,为防止再度出现‘羌盟’入侵,朝廷对诸羌胡实行以下政策。一方面分化瓦解加军事打击,令其盟不成盟;另一方面以军屯和民屯的方式侵吞羌民土地,迫使他们内迁或者远出边塞。

这样可有三得:一者,可解决边患;二者,可充实西部人口;三者,北方匈奴和鲜卑连年入寇,而西北民风彪悍狂野,内迁之羌胡正好可以利用来作战与戍边。因此,从汉武帝起,朝廷置令居塞(今甘肃永登西北),设护羌校尉;后又增置金城郡(郡府为金城,现在的兰州)和破羌、允衔、安夷、河关、枹罕、白石、临羌等县,成功地将羌民重要聚集地一一并入了大汉版图;把内迁羌胡编成军队,组成‘义从羌’、‘义从胡’参与西北的边疆战争。羌胡势力因此大大削弱,再不复数百部遥相呼应的局面。

新朝年间,伪帝王莽企图威加四海,恢复周朝旧制,将西海纳入‘四海升平’这一幻想当中。出于这个目的,他欲彻底消灭西部羌胡潜在势力。于是下令增置西海郡(青海东部),以便进一步吞噬羌人的生存空间。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增立新法五十条,‘犯者流放入西海屯田’,结果造成成千上万的罪民来到西海郡屯田。由于一下子涌入了这么多汉人,因此到了次年时,西海的羌地已经尽数被戍边屯所霸占了,而土地的原主——一万二千多名羌人却丧失了家园。他们退居险阻,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终于铤而走险——羌酋庞恬、傅幡带领族人,驱逐西海太守程水出境。此后,西部诸羌胡和汉民矛盾日益加深,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王莽好大喜功,只凭一套理想中的制度就想达成心中所想,失败自是必然。不过,可惜的是,王莽败亡、光武中兴之后,朝廷对羌族的政策仍旧没有改善。朝廷虽然退出了西海,但向陇西、金城二郡戍兵、戍民和屯田者反而有增无减,导致那一带原本属于羌民的土地,被戍边汉民和士兵抢夺殆尽。此外,边塞将吏对羌胡素来歧视,他们大量搜刮民财,甚至有秘密拐买羌胡为奴的记录……

中兴至现在近两百年间,河曲地带的羌胡和汉民始终彼此仇视,势如水火,年年血腥仇杀,大小**不计其数。朝廷出兵镇压总共不下千次,斩羌胡首级不下二十万,耗钱以亿亿计。可反叛事件却依旧层出不穷,羌胡反抗之心竟是斩之不尽、杀之不绝。

这便是这第三次‘铁羌盟’的成因,目的很简单,就是杀汉人造反。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断然没有任人欺凌宰割的道理。死活都是一条路,还不如死得壮烈一些。所以说,西州羌胡算是真正官逼民反、民族矛盾的产物,他们的历史,是一部充斥着悠久而悲壮的历史。

不过,这个时候的铁羌盟跟韩遂那老儿还没有半毛钱关系。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中原等地混乱残破,朝廷无暇西顾。当年十二月,凉州诸种羌胡闻风而动,以北地郡的先零羌先反,随即枹罕义从羌首领宋建、狄道氐族部落长王国、湟中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二百余部羌胡首脑,在西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