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曹操对汉室的矛盾感情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可以说,曹操对汉室的感情,毫无疑问是很复杂矛盾的。

他自幼便不喜爱儒家的经学,能够看得进去的书,除却兵法之外,便是法家改革求存的典籍。曹操的行动和性格,决定了他是位倾向法家的一位政治家。所以,对于汉室朝廷,他虽然一往情深,但他希望的,是汉室变法求存,重新回归武帝时繁盛恢宏的大汉王朝时代。

毕竟,曹操只是一位生活在汉末的一位政治家,面对汉末的种种乱象,他能够找到的方法只有前代法家的著作改革之法。在这一点上,他的确不如刘协,他跳不出历史的窠臼,不能以纵看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时代。

而这点,其实就是曹操对汉室一往情深的根本原因。毕竟无论怎么说,他的理念和抱负,只能寄托在汉室的一朝幡然悔悟之上。

但随着他曹操之前对汉室一次次的失望以及如今逐渐的成长,他的心思开始发生了慢慢了变化。尤其当他一屁股坐到了兖州牧这个位置上的时候,眼见他可以运用自己的努力,从而将自己的抱负施展在兖州这片大地上时。他对于汉室朝廷的突然出现的一丝改变,便有了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抵触。

荀攸和皇甫坚寿这次的到访,一反之前汉室只会虚大作势、华而不实的作派。当两人用条条理理、深入浅出地手段开始用政治名义来压制他的时候,他心中的动摇便越发猛烈……以及,还掺杂着一丝丝难以言述的恐惧。

是的,这种恐惧,曹操根本说不出来。但从长安朝廷从知道鲍信这个人,并且还用一首壮志激昂的吊文,将自己的追掉誓师大会一举扭转成向汉室尽忠的动员会后。曹操内心的恐惧便开始萌发——什么时候,朝廷对关东一带的局势,已经可以这般洞若观火、纤毫毕现且掌控得步步为营起来?

不过,总的说起来,虽然汉室这一次的动作十分出乎曹操的意外。但做事从未不循规蹈矩的曹操,不认为这一次小小的考验就能将自己轻易击倒。

如今,掌握着兖州最精锐战力的,还是他曹操。在这个乱世,曹操早就看清楚,军权才是决定话语权的保障。即便此刻荀攸宣达出诏命,但他曹操仍旧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悄悄动些手脚搞掉那位前来继任的兖州牧,也不过翻手之间的小事儿。

不错,曹操此时眼露杀机的缘故,就是因为兖州牧一事。

关东不比关中,关中那些闭塞的士大夫,极少主动打探关东的动向。但关东这些群雄,却借着丝丝缕缕的门脉关系,时刻盯着关中的动态和局势。而曹操从关中那里得到的消息,就是王允对于兖州一事,已经作出了决断。

他任命了一位名叫金尚的人来接任兖州牧。

这个金尚金元休曹操是知道的,金尚乃京兆志士,素有贤名。与韦甫休、第五文休合称京兆三休,书法堪称一绝。

当然,这种人在曹操眼中,不过是注定要是乱世淘汰的传统士人罢了。即便他从西京拿着天子诏书而来,曹操若是让他一不小心死在了对战黄巾的战场上,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刀枪无眼,上一任刘岱,不就是这样死的吗?

可就在曹操一切计议已定,眼中的杀机逐渐隐退深埋的时候。他突然回头看到了一旁含笑不语的荀攸,虽然荀攸的表情很平静甚至友善,但曹操却恍然之间,从荀攸那刀锋一闪的眼角处,看到了一丝戏谑。

曹操不认为自己眼花了,虽然荀攸眼角的那一丝戏谑同样一闪而逝,几乎与自己眼中的杀机一同消失。但曹操断定,荀攸看出了自己的想法——当然,自己也看出了荀攸的不屑。

或许,彼此英雄,大抵都是这般默契。

只是,曹操突然有些气馁。因为他肯定荀攸知晓了自己的心思,但自己却未看出荀攸为何讥笑自己。

不过,很快曹操就明白了。

“天下崩乱,民不聊生。典军校尉曹操,讨逆有功,品性严方,朕特拜曹操为兖州牧,务使保民一方,戮力辅佐汉室重光,切切。”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当荀攸读完在这份诏书的时候,曹操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番话与其说是册封诏书,不如说是一位少年天子对一位汉室忠臣的嘱咐拜托更为恰当。其中满怀的炽烈请求,一时仿佛一团火,立时烧得曹操面红耳赤。

这封诏书宣读出来,曹操明白为何荀攸会对自己有些不耻了。甚至,连曹操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过小人。

直当荀攸宣读完这篇诏书后,曹操才将汉臣来访之事回想了一番,发现汉室果真对他曹操深恩厚戴,不仅丝毫没有提他私自**一事,反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