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姜维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维?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在雒阳东北一百来里处,地势陡然平坦。自临晋关咆哮而下的河水流至此地,十分力道也自软去八分。河岸也变宽两倍,远远望去,就如一串带状湖泊。在这条带状湖泊里,奔腾的河水总算宁静下来,形成一个天然渡口,人们称它孟津。

据周史记载,武王姬发率众东出函谷,在距孟津不远的一处高坡上设坛祭天,大会八百诸侯,誓师伐纣。誓师过后,周人就从此处渡过河水,两年后在牧野大败纣王,兵临朝歌,坐享大周天下。故而可知,孟津原称盟津,后讹音为孟津。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大爆发,为抵御黄巾军向洛阳进军,孝灵帝在雒阳周围设置八关以戍洛阳。这孟律口便是八关之一,乃是洛阳盆地的北大门,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

而今日,就在距离上次一千一百五十年的同样暮春时节,沉寂了千年的孟津旷野再次喧嚣起来。一队接一队的兵马纷至沓来,在离渡口二里处的那个极其著名的黄土坡前停下,绕高坡扎起营帐,形成一道道辕门。

辕门一共十二道,大小不等,排列错落有致,乃堂堂正正的天子之数。每个辕门上各竖长杆,上面飘着代表皇室威严的金龙旗帜。时至凉风习习吹来,十二道大旗左右摆动,摇不尽的兵锋战意。

可当大营中所有兵士厉兵秣马,所有文士主薄各司其职时,身为整支大军的至高统帅,同时也是大汉朝廷唯一掌权者的刘协,却根本不在这中军大帐当中。

行军主薄杨阜叹了一口气,终于在孟津渡口一处小溪边发现了这位大汉天子。此刻天子坐在溪水边,光着脚深入手中,就在水面上百无聊赖地敲打着,惊动着水中的鱼儿四下奔逃。而在他的身边,一匹马儿散放在一旁,啃食着地上茸茸的细草,悠闲的打着响鼻儿。

这等架势,哪里像是出征打仗来了,分明报团参加了一次公费的孟津渡口半月游嘛。

看到天子这般疏忽战事,杨阜那如剑一般的眉头顿时蹙得更深起来,轻轻走到刘协身旁,施礼道:“陛下,此地乃兵锋前线,凶险颇多,陛下不易久留……”

然而刘协却似乎没有听到杨阜的话般,仍旧双眼茫然地继续拍打着水面,待杨阜欲再度提醒他时,他却猛然转过身来,问了杨阜一个甚为古怪的问题:“羲山,你说朕的腿,明日还能踏入今日这一模一样的水面吗?”

杨阜微微一愣,刘协这番话看似简单,却破含最朴素的事物发展哲学道理。不错,明天刘协仍旧可以带着这几匹马,坐在今日这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但水流无形,谁又能说得准,明日他一脚踏下去,还是今日之水?

再加上杨阜从来不认为这位少年天子是喜爱那种谈玄弄虚的皇帝,故而,一时间辩才极佳的他,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刘协这个问题。

于是,刘协脸上那忧虑的神色便更忧伤了。当然,这根本与杨阜回答不出这个哲学问题有关。而是因为刘协忽然发觉自己好像办了一件天大的错事,而事件的源头,就出在与这样杨阜一同入长安的那位姜冏。

姜冏这个人,在任何所有三国资料中都没有留下几笔字墨。但他未同历史烟尘中无数湮灭的英才一样消逝的原因,却是因为他生了一个很牛很牛的儿子。

他的儿子,名叫姜维。

对,就是未来蜀国大将军,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打得不可开交的那位。

历史上姜维生于公元二零二年,也就是八年后。可现在,刘协发现自己却稀里糊涂地已经将人家的老爹给弄到了长安。

如此一来,这位姜冏同志是否还能顺利找到姜维的老妈?就算自己苦心积虑替姜冏寻访到了姜维的老妈,又强硬地许婚给姜冏。同时,姜冏和姜维老妈也掐准了时间在二零二年折腾出一男孩,可那男孩到底还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姜维了?

头疼啊……

可更令刘协头疼的是,自己忽然想起这事儿去见姜冏的时候,发现人家姜冏已然有了媳妇儿。并且,媳妇的肚子已经大了一圈。刘协惊诧莫名问腹中的孩儿是否名叫‘姜维’的时候,姜冏却已然跪地谢恩,称谢皇帝钦赐御名。

由此,这样一来,刘协已彻底蒙圈儿了。别的先不说,就说姜冏怎么断定你第一胎就是个儿子?万一是个女儿,叫个‘姜维’这个男性化的名儿,是不是有点不太好听?

而最令刘协痛心疾首的,是他发现,就算自己没有将姜冏征入长安,姜维也不可能如历史那般出生了。毕竟,在历史那个时空里,可没有韩遂大举侵扰冀城,崔烈那老东西也早就死在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