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血战虞城南(1) (第1/2页)

李白《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波,

放马天山雪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

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二十三万八旗精锐,攻城十数日,损失七八千,眼看胜利在望,却在最后一刻出现了明军的援兵,而且规模非常巨大。多尔衮虽然也有遗憾,但是心更多的还是欣喜,小小的虞城,终将成为他人生最高光的地方,为了这一天,他等待了数年。

对攻入城内的硕塞和瓦克达发出撤离命令后,多尔衮的注意力始终在城南的这支明军身,对于这一重兵集团的到来,其实他也感到很意外,还对身边人说道:“孤没想到会在这里迎来明军的主力,这虞城本不在开封与徐州的交通之,孤决心拿下虞城,目的也只是为了消除虞城之敌对我大军的后勤威胁。孤一直以为会在徐州碰到明军主力,不过无论在哪里出现,他们终于还是出现了。”

硕塞一回到阵便跑来问多尔衮:“叔王,小侄马要把城里的明军全歼了,那城里还有不足三千守军,而且全都受了重伤,只有主将高必正一个人还在战斗。”多尔衮颔首问道:“那么你把他杀了?”

硕塞道:“小侄不敢,有叔王的军令在,小侄哪敢有片刻迟疑!”多尔衮点头道:“有一句诗这么说过,‘千里政声人共喜,三军令肃马前嘶。’如今我大清军政之严肃齐整,是不是像这诗说的一般?刚刚这支明军还在同我军接战,想要给予城支援,看到城残兵退出了东阳门,他们又停下来不打了。”

多尔衮停顿了一下,又观察了一下硕塞身边的瓦克达的眼神,发现瓦克达对于自己突然退出虞城的决定也没有丝毫抱怨之色,多尔衮很满意,又继续说道:“暂时放弃对虞城的进攻没什么好可惜的,孤想要的,只是虞城县里明军的脑袋,并非这个破县城。明军主力终于出现了,我们必须集兵力准备与之决战,况且我军又都是骑兵,本不善于守城。城池攻防战那是这群南蛮子们喜欢干的事,我八旗铁骑应该在旷野厮杀,将明军的步兵全都变成枯骨丢弃在这原的麦田里做肥料。”

多尔衮面对的这支援兵,正是堵胤锡、洪承畴的御营五军。在洪承畴的指挥下,这支多兵种混合部队在数百里的距离做了一次超机动。几乎是不分昼夜的急行军终于让他们在虞城即将失守的最后一刻赶到,不但非常及时,时间预计时间还提前了半日。

御营五军,其全军分为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共五军,是明军最庞大的重兵集团,也是朱四心分量最重的一支军队。其名字遗传自永乐年间的京军三大营的五军营。五军营是明军三大营的主力部队,为马步军混合。而御营五军为适应与清军骑兵进行平原决战,刻意加重了战车在军的重,削弱了骑兵的分量,他们平日常与御营骑兵进行演习,作战训练的科目主要是在野战对骑兵的进攻、生存和防护能力。

这支部队的作战宗旨是在野战至少能做到驱逐或者吸引住敌人的主力骑兵,是专门为了平原大决战而生的。起当年松锦之战明军八总兵十三万大军的互不统属,朱四的御营五军相互间都是战友,是战是退都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在朱四和秦翼明给他们制定的训练大纲,步调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总结以往明军失败的经验,尤其是松锦之战失败的经验,再经过数年的训练,这支明军传说的王牌主力,今日终于到了大考的日子。

御营五军将士,面对清军八旗主力骑兵,御营明显处于绝对劣势。然而朱四给予他们的任务也很明确,目的是救出虞城守军,并且能够活着回来,朱四对于从始至终都鼎力支持他的高必正,是绝对不忍心见死不救的。即使拿出手最强大的力量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是兄弟、是战友,有彼此间可以奉献生命的情谊。

高必正和蒋建勋是活着回来的,一同回来的还有2900明军,只是包括高必正和蒋建勋在内,虞城退出来的人都只剩下半条命了。他们从劫后余生搀扶着走到洪承畴、堵胤锡面前,没有一个人的脸有庆幸的神色,他们的心已经同虞城之战阵亡的战友一起死去了。

见到了和自己私交甚笃的堵胤锡,天生的喜剧演员高必正却一言未发。从他散乱的目光,堵胤锡能看到的只有哀伤,这是一向马大哈的高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