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1/4页)

随后林跃仔细的看了上面的特征。

透明的玻璃釉,上面有开片裂纹,坯胎多粗拙随意,胎体厚重坚硬,胎坯颜色灰青。圈底有三个十分明显的垫痕。

看到这个垫痕林跃立刻判定是水车窑的瓷器。只有水车窑才有这种特点,这是因为三个垫痕是采用先施满釉,后在器底等边三角点位置擦去小块釉汁,再在擦去釉汁的部位垫以陶粒,匣钵装烧才形成的,为水车窑特有。

虽然判断是唐代水车窑,但是林跃还不是不确定是不是真品,于是他从扣抵阿里拿出了特意准备好的高倍放大镜,有了上次的教训,他可没有忘记拿放大镜。

在高倍放大镜下,釉面立刻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如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石块堆砌一般,周围自然散布着露珠般的气泡,气泡小而且没有清爽的感觉。

看到这里,林跃立刻判定这样的瓷器是后代仿品。

因为真品不仅有散在性露珠般清亮的气泡,而且气泡比较大看起来比较清爽,所以眼前的这个三足炉石假的。

随后林跃又在足底发现了民国仿品的痕迹,立刻判定眼前的瓷器为民国仿品。

林跃边写边走向第二十三件瓷器。

第二十三件瓷器是……

四点四十分,林跃终于鉴定完最后一件需要鉴定年代的瓷器了,虽然他速度很快但是在时间面前还是太慢了。

不仅如此,他还有四件瓷器没有鉴定出年代,因为这四件瓷器有很多特征都有些模糊了而且不足以证明瓷器的年代。更有很多疑惑的地方,同时林跃也发现自己瓷器鉴定上的弱点。

依旧是陶器!

尤其是找过以前的陶器,因为那些特点太难以掌握了,后代根本没有系统的知识,鉴定一个陶器所需的时间太长了,还要查找多少很多资料多方考证才嫩更证明一件陶器的年代。

对于这种陶器林跃颇为无奈,很不凑巧这四件需要鉴定褦襶乃的瓷器里面就有两件陶器。

只能等到最后用异能了。

鉴定完第三十五件瓷器,林跃立刻扑向第三十六件瓷器。

第三十六件是一件折枝牡丹瓶。旁边有一个小小的纸牌,看到那件纸牌后林跃心不争气的跳了一下,他下意识的意味这还是要鉴定年代。当看到上面的内容后他立刻松了口气。

明朝洪武年间的折枝牡丹瓶。

也不怪景德镇方面这样写,因为洪武年间的官窑瓷器还没有发现纪年款的瓷器实物,所以只能这么标记。

洪武年间的瓷器特征延续了元代的特征,但工整有余,变化不足。不过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洪武年间的瓷器比较敦厚,逐渐的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形成了端庄舒展的风格。

现代仿照洪武年间的瓷器都显得比较僵硬呆板。根据这个特点,林跃首先看了器型,确实比较敦厚,而且比较舒展。

器型没有什么疑问后,林跃继续查看胎体。此时他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关于洪武年间瓷器特有的特点,和现代仿品的特征。

洪武官窑真品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高,胎土比真品坚密……

( èμ?????????????è???????¨è???????? ?????μ??? )G!~!

..

第八十九章 艰难的鉴定(4)

林跃看了下牡丹瓶的胎体,依旧符合明朝洪武年间瓷器“坚致细白”等特点。

看到这里,林跃并不怀疑自己再次见到了一件珍品,但是没有鉴定完他并不敢下结论。

一切用事实说话。

然后是釉面。

牡丹瓶的釉面为青白色,表面有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比较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施釉的圈足底面,釉底与器身并不一致。虽然不一致,但是反而正说明了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瓷器,因为这是洪武年间的一个比较独有的特点。而现代仿品或要么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要么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比较容易分辨。

纹饰就不用看了,牡丹正是洪武年间瓷器比较著名的纹饰,,最后林跃看了看圈底和画工,都比较符合明朝洪武年间瓷器的特征。

又是一件真品。

林跃微微一笑,从鉴定开始这是他鉴定的第五件真品,为了更确定一下他再次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