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个例子,应该已经说明了问题,那就是,那个时候的人是可以在远离商品的时候,进行商品买卖的,只要有那个需要,每个人在远离自己资产的时候,就可以把所有的资产卖掉,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马上买到自己根本就没有亲眼见过的商品——一句话,货币的流通速度可以快得吓人。

这个时候,货币发行量的控制就显得非常无力了,前一刻市场需要的货币可能是10000克黄金,可是下一刻因为一些人休息了,需要的货币就可能变成100克黄金,这个时候,该如何控制货币的发行量?等到第二天,丙进行回收货币的时候,因为所有的人都开始交易了,货币的需求量又变成了20000克黄金,丙根本就没法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来稳定货币……货币发行量的控制就陷入了无所作为的境地。

纯货币的出现,借贷款的问题就不是银行的专业了,因为每个人的账户是唯一的,终身的,而且是可以远距离限制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到货币借贷行业中来,这个时候,银行业必将彻底消失,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一个银行了。

想想看,如果现在的银行与货币发行组织,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还能怎么生存下去?为了追求自己理应获得的剩余价值,或者从其他地方划分过来些剩余价值,他们肯定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货币政策、政治力量等等的东西,来限制纯货币的出现。除非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剩余价值了,或者每种商品,包括“劳动力”等的各种商品都含有剩余价值了,整个资本流动链条平衡的时候,那么纯货币的到来,对谁都不会造成损失。

我现在是不是可以大声宣布:货币的存在与发展,为的就是消灭一切交易中的不公平;纯货币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的重要武器。

1。2。1。3 扼杀货币的恶果

从货币出现的那一刻,直到今天,无论货币是带有商品性质的,还是趋近纯货币,总是跟人类进行的商品交易,不断发生着冲突。在处理这些冲突的时候,人们所使用的手段,有意无意中都在限制货币达到“一般等价物”的生存目标,可是人们使用货币最根本的目的,却又是在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功能。

“千金有价,××无价”人类对货币最大的限制就是,保持货币只在物质资本里活动,尽力避免货币冲入文化知识资本、工序资本。使用的手段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友情、爱情、亲情……阶级、制度、传统……一大堆的文化知识资本的商品,压在货币上,不让货币进入这些交换领域,那么人类扼杀货币的效果如何呢?很是明显。

任何一个人一出生,拥有的财富就只有“时间”,大部分人是很难同意把时间跟货币进行兑换,也就是说人一出生,是不具有没有任何价值量的。仅物质资本而言,至少应该把加入到“生产人”这个过程的所有价值量计算一下吧,就算时间不能兑换吗,那么这些为了“生产人”所投入的物质资本也该能计算一下吧?但是,人们不愿意这样干,把所有的价值量都归结到“时间”、“生命”、“子女”等等的文化知识资本上去了,而这些东西,人们根本就把货币排除在外,导致一个人在出生以后,拥有的财产只能是0克黄金。

读者,我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仅仅是扼杀货币的一种手段的话,我相信刚出生的人类,本应该具有的财产被人们以“善意”的名誉剥夺了,结果如何呢?文化知识资本,这种“无价”资本,在人类社会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流动体系、等“无价”交换体系,更没有跟所有的物质资本形成兑换的渠道——所以,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货币是远离他的,可是这个人要生存,就不得不通过本能等等的手段,寻求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本。可是一个刚出生的人既不能工作,一时半会儿,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没有继承财产的,那该怎么办?我下面说的话可能会伤害人们的感情,请读者准备好,为了不要太过于明显,我给刚出生的人起了一个代号“@”。

第一种方法,贩卖自己的身体。@只能进行一种生产,那就是哭泣,但是@的哭泣没有生产出任何物质类商品,所以@不能用卖哭泣,来买食物、衣服以及各类服务;@在生产哭泣的时候,还会产生各类的排泄物,人类社会对这些物质商品的定价一般是负数,就是说,需要卖方给买方钱,所以@不能利用身体,对物质商品进行再生产来获得任何货币……也就是,@出生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丝毫的物质资本,那么@怎么过活呢?那就只能把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自己存在的载体,当成商品卖给特定的人当“玩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