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结个姨表亲……”魏学贤立刻说:“这可不行,他俩不合适。”家慧说:“我知道不合适,所以她不说穿,我也不挑明。”

2

皮蛋中学毕业就下了乡,每年回一次城,每次回来,都像从牢里关了刚放出来,食量大得惊人,豌豆面糊糊一顿能喝四五碗。总是他最后一个去刮鼎锅的底子。铁铲碰铁锅,声大刺耳。

家瑛住的四合院原来是茅山杂货铺久盛斋的房子。公私合营不久,久盛斋的掌柜死了,家人从老屋迁出来,由街道上另行分配住房,宅子里就先先后后住进七八户人,每户人家又都在五口以上。一进三重的房子被改造得支离破碎。许多地方不砌墙,只用竹编的隔扇分成大小不等的空间。隔扇编得很细密。细致的人,还要在隔扇上糊上旧报纸,和糊了报纸的墙壁分不出两样。但它有一个缺点,能隔断视线,却隔不断声音。七八户人家寸土寸金地挤在里面,饮食起居各类声响,彼此交错,声声入耳。

家瑛认为皮蛋把家里一点穷底子都漏给别人听去了,气得拍着巴掌骂他:“刮你婆子个头啊!你是饿死鬼托生还是咋的?你一回来,我们大大小小都快把脖子扎起来了。”话里话外,带着些不希望他回来的意思。

皮蛋说:“在乡下顿顿吃不饱,越吃越饿。每个月一分粮食,赶紧做几顿干饭。月底没粮了,再找队里借。乡下人都坏得很,尽看我们笑话。说我们上坡像雀子,吃饭像骡子。”几个孩子听了,坐在一边哧哧地笑。皮蛋在叫骂声中,还是顽固地把鼎锅里能刮下来的东西尽可能都刮到碗里。菜里少油少盐,饭食又是稀多干少,他壮硕的身体需要大量的食物来填充,叫骂远远逊色于饥饿的困扰。

在屋里弄不饱肚子,他还有个良策,就是找家义。他很小就能从家义手里要到钱用,要的也不多,两分五分都行。钱一到手,就去买古巴蜜枣,买烧饼。年龄小的时候家义给的少,年龄大了,钱数也在增加。下放头一年回来,家义一次就给了他一块钱,让他酣畅淋漓地吃了几天烧饼。

一九六九年底,家义离开学校,辗转走了几个单位,第五个年头才在县师范安排个教务主任的位置。李兰茹生完汪萱不到一年,家义托阚书记帮忙,把她从李家梁子调回城,安排在工会当会计。一家人,总算在工会分的两间平房里安定下来。平房外有个小院子,高高地种着几棵紫桐树。夏天的晚上,全家人吃完饭,就搬出椅子在院子里乘凉。

皮蛋这天来找汪苏,发现她正躲在屋里看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为了给自己挣学费,汪苏每年寒假到图书馆打零工,负责把头年的旧报纸和旧杂志整理装订起来。活不重,也没有定额,工资却很高,一天一元钱。能得到这份工作,都因为家义有个同学是图书馆馆长。他们干活的书库上面有一间阁楼,里面堆的全是禁书。汪苏看的《 静静的顿河 》,就是馆长的儿子从阁楼里偷出来大家传阅的。她正看到这一段:

女人的晚熟的爱情并不像紫色的花,却像是道旁的迷人的野花。

自从割草以后,阿克西妮亚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好像有人在她的脸上作了一个记号,烫了一个烙印。妇女们一遇到她就狡狯地笑着,在背后摇晃脑袋,姑娘们都很嫉妒她,但是她骄傲地和高高地扬着幸福的,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害羞的脑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益生堂 第三章(8)

不久大家就都知道葛利希加的情史了。起初是悄悄地谈论这件事——将信将疑——但是有一天黎明时候,本村的牧人“蒜头鼻子”库积喀,看见他们俩躺在风车旁边的不很高的黑麦里,那时天空还有朦胧的西沉下去的月光,这以后,流言就像汹涌浑浊的波浪一样滚动开了……

汪苏被这些煽情又美好的文字吸引着,丝毫没察觉到皮蛋进屋。皮蛋趁她不注意,突然从她手里把书抽出来。“是啥好书,看得这么专心?”汪苏吓了一跳,转身见是他,惊讶地问道:“你咋回来了?”皮蛋神气活现地笑着,说:“我咋不能回来?病了还不兴回来治病啊?”汪苏从他脸上看不出丝毫病态,轻蔑地说:“你又扯白撂谎,许是懒病犯了吧。”

皮蛋也不申辩,翻着手里的书说:“啥书?这么厚?”因为怕人看见,汪苏给书包了封皮。她怕皮蛋翻到自己刚才看的那一段,劈手将书抢过来,弯腰塞到枕头底下。从小在一起,皮蛋已经习惯了汪苏的脾气,丝毫不以为忤,还是笑着说:“不就是一本书嘛,弄得神经巴拉的。”汪苏说:“书又咋的?你还没有呢。”皮蛋不屑地撇撇嘴。“我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