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原来那些和尚都是漏网的山匪,为躲避官府通缉,剃了头发化作僧人模样,在这寺庙中藏匿踪迹,先前两个美妇也是匪首的妻子。他们见被外人撞破,当即一拥而上把那公子捆个结实,抬进屋来商议怎么处置。有人说,要把这公子杀了扔到山涧里喂狼。充做住持的匪首却说:“权且留他活命,好生养在积香厨下,今后我自有用处。”众匪齐声应诺,将公子幽禁在寺内。

从这以后,山匪每天都给公子好吃好喝,但是饭菜之中不放盐,而且都是些油腻食物。日子一久,这位公子便被喂得肥白异常,身体近乎废人,话都不会说了。

匪首见时机成熟,就把公子抬到了寺外,声称此乃寺中活佛,今日大彻大悟,要坐焚升天。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闻听此言,无不信以为真,纷纷顶礼膜拜,捐助的香火银两不计其数。

谁知新上任的按察使刘大人赶巧经过,在万民丛中看出了某些可疑之处。按察使大人暗自琢磨:“若是活佛升天,该是何等喜乐?怎么这肥白僧人面容悲戚,脸上还挂着泪水?看来此事必有蹊跷。”当下命人先把活佛从柴堆上抬下,连同寺内僧众,一并带到堂上挨个盘问,那公子口不能言,就用手指蘸墨,将事情来龙去脉写在地上。按察使得知始末,立刻派人前往寺庙之中,抓住了为首的山匪,并且告之:“活佛传下法旨,今日要住持替他升天。”随后不由分说,便把那匪首绑在柴堆上活活烧死了。

第二章 镜里乾坤 鲁班庙蜈蚣吐丹

以前有一个村庄,所居者多为木工匠人,所以也有人称这个村子为“木匠村”。村外山上建有一座鲁班庙。平日里,村中老幼都会前去拜祭,而且每家每户,都会放上一些供品,以示虔诚,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可有一年的盛夏时节,接连几天,庙里频频发生供品不翼而飞的奇怪事情,只要是当天放上的糕饼鱼肉,转天早上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起初村民议论,都认为是深夜时分有乞丐或野兽进入庙堂之中,偷偷地把供品吃掉了,所以商定以后每晚都安排一个人前去当值,守侯供奉之物不被偷食。但连续两天,村民早上到庙堂观看,不仅供品照样消失不见,就连安排当值的人,也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去向。村里一时间人心惶惶,都以为是祖师爷发怒了,收了东西不算还要收人,多半是大凶之兆。于是宰杀牛羊,祭拜神明。

到了第三天夜里,轮到村里一个年轻木匠前去当值夜班,木匠的妻子怕他也像其他人一样转天不见踪影,所以极力反对,不让其前往。但这年轻木匠素有胆智,自已想了个对策,让妻子不必挂怀。当晚他从家中拉出一口大木箱,孤身一人前往庙堂,事先把木箱的外皮处钻了两个小孔,然后把木箱安置在了庙堂正中,自己躲藏到箱子里,再合上箱盖从小孔中往外窥探看庙内动静。

木匠等了许久,就在箱中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大约到了三更时分,外面忽然起了一阵狂风,大雨倾盆而下,声势十分骇人。木匠被声音惊醒,急忙从箱盖里向外张望,这时一道闪电,映得庙堂间亮如白昼,就见有条硕大的蜈蚣,自梁上蜿蜒而下。那蜈蚣身形能有常人大小,背上生有六翅,张牙舞爪,极是狰狞可怕。

木匠暗中观察,发现那蜈蚣爬到龛台前,将供奉之物一扫而空,随即对着鲁班祖师的画像,慢慢抬起前身,张口吐出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丹,然后又吸入腹中,如此反复不停。

木匠心知此丹为蜈蚣体内精气凝结,便瞅准时机,趁其不备,从木箱中一跃而出,劈手夺过红丹,转身逃回来,把箱盖从内侧紧紧锁死。那蜈蚣旋即追来,围在木箱之外抓挠敲打。木匠纵然胆大,此刻也吓得心惊肉跳,躲在箱子里倦缩身体,两手堵住耳朵不敢出声。一直坚持到破晓时分,木匠听箱外动静越来越小,到后来一片寂然,才壮着胆子打开箱盖,发现那条几乎成了精的大蜈蚣,兀自缠绕着木箱没放,但一动不动,早已毙命多时。

第二章 镜里乾坤 犬量床

古时候,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犬无八年,鸡不六载”。意思是指普通百姓家中所养家犬,过了八年便须放归荒山野岭,任其自生自灭。所饲养的家鸡,过了六年就要宰杀吃掉。否则日子一久,家畜便会熟知人的行为习性而模仿,心中必有所感,难免会有妖异之事发生。以前这样的传说层出不穷,《鬼吹灯之怒晴湘西》里提到了“鸡不六载”的故事。而“犬无八年”之事,可以在清代笔记志怪中找到出处。

话说昔时有位木匠,因其木艺高超、手工精湛,颇得口碑,远近之人都来找他为家中打造床柜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