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啊哈,真是神啊!”就在艾米丽对着法王登巴泽仁的塑像,无比敬仰地赞叹之时,忽听得寺外一阵阵人声鼎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急转身朝寺门外望去。

第十五章。佛本是善

请大家继续收藏!推荐投票!帮本书女频作品PK打榜!谢啦!

--------------------------------

艾米丽看到在寺门前,有许多穿着康巴藏袍,头戴草帽的男人,而女人则扎着长辫,头顶上是五颜六色的头饰,便好奇地问道:“这些人都在干什么?”

“来,我带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汗巴乌托领着她走出了寺门。

只见那些个男女老少们,一个个手里摇着转经筒或手捧白色经塔,或相互交谈着,边走边祷告,一圈又一圈的围着经院走着。在他们平和的脸上,一如放在经院墙缘上的石经石,刻满了虔诚与希望。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被阳光晒过的皮肤上印满了沧桑。

“啊哈!他们是在转经。”艾米丽回想起在来此的路上,她也曾学着汗巴乌托,跟着走了好一阵子。

“是啊,据说围着印经院绕满一千一百一十一圈,就可算修行圆满,因此,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都有无数虔诚的民众在此印经院的四壁下转经。以求佛主保佑,希望能早日功德圆满。这也正是数百年来人们围绕它转经的原因。”

“这么说,在很多佛教信徒的心目中,印经院要比一座普通的寺庙更有神圣的地位,具有更高的象征意义喽。”艾米丽似乎也有所悟。

“嗯,可以这么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说着他重又踏进寺门,朝印经院的顶楼急步走去。艾米丽也紧跟其后,来到印经院的屋顶。

站在屋顶,他们放眼望去,满眼的小山包一个个如巨大的帐篷,散落在官寨的四野,给美丽的金沙江荡起了一只只翱勇的帆船。

“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汗巴乌托问道。

“念经的声音啊。”艾米丽不假思索地回答。

“哈哈,没错。”汗巴乌托点头:“据说当年登巴泽仁修建此院源于一个梦幻。说是有一天日幕时分,他在官塞外散步,梦幻般听到距官塞西南30米处的小山包上,有儿童颂经的声音。还有另一种传说则似乎更加浪漫。”

“啊哈!”艾米丽饶有兴趣地侧头看着他。

“说金沙江对岸有个通普叶绒村,村里有个叫差民拉翁的人,刻制了一部《长寿经》,当他用牦牛把经版驼运过金沙江,准备献给德格土司的时候,却没想到,牦牛在距离官塞只有一步之摇的这个小山包上,突然受惊,把经版撒落到整个山冈上……。”

还没待他说出结果,只听后面传来蹬蹬的脚步声,接着便听那身后有人接到:“关于却杰*登巴泽仁土司建院还有第三个传说呢。”他俩一起回头看到吉乐正向他们佛手作揖。

“来得好,乌邦。这第三个传说你来讲。”听汗巴乌托唤吉乐为乌邦,艾米丽感到十分的诧异,但没等她发问,又被立即卷入了另一个思绪中。

吉乐讲了印经院的真正由来:德格土司登巴泽仁,有一天梦到自已将完成一个珍宝,于是写信给著名的八邦寺勘布――学者曲杰久勒,替其解谜。

曲杰久勒预见登巴泽仁会创立印经院,并复信于法王登巴泽仁,表示愿和他共同携手,完成这一珍宝。

法王接信认为,这个珍宝就是印经院。于是他请求曲杰久勒和他共同努力建立全称为“德格吉祥多门聚慧经院“的场所,聘请曲杰久勒,策划建院和组织雕刻《大藏经》。他梦想把卫藏康区所有不同教派、典籍、观点和解释等都归纳到一起。

于是,他们便开始行动,组织人力等,铲平小山包,在此新建印经院。

“真是了不起啊!”艾米丽又一次为这个伟大的创举而感叹。

“印经院从1729年2月便开始正式破土动工,到以后的不断改善扩充,历经4代土司、累计30年时间,全院才完全竣工。从建院起就开始翻译并珍藏雕版经文,象十分珍贵的《般若八千颂》、《藏文文法》、》《长寿经》等等……从此德格被称为‘四德十善’之地。”吉乐法师看着远处夕阳中的落雁,说着那些他神往的经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早已浑顿于那美文古经之中了。

“阿弥陀佛,吉乐说的好极了,都是经院的精髓所在啊,老呐拜请各位下到后院的经房一叙,还有要事当劳烦艾米丽小姐呢。”说话的是印经院的老法师,在进院时,吉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