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在这种轻松无我的自嘲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贝纳克高度的自信心和演说才能。

所以,在口才训练的过程中,要想克服恐惧的心理,就要学会自我解嘲,学会不把自己当回事,在讲

话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拿自己开“涮”。

三、第三步—— 口齿清晰是基础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也是国际上使用的标准汉语,是联合国

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 Page 74………

1956 年2 月,国务院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段话,是我们衡量普通话的惟一标准。

在第一章的基本功训练中,我们对普通话的训练,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讲解,这里仅仅做一个补充,

以便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掌握普通话,同时,指出口才训练中的误区。

打破乡音交流的障碍

谁都希望在社会交往中、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副好口才,以达到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效果。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语言环境非常复杂,各地方言更是错综复杂,这就使人与

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产生了一些困难。因此,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乡音太重、口齿不清、语意不

明、认知差异或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甚至造成误解、冲突或笑话。

前广州市长黎子流先生,在一次人大报告中,就因为乡音的问题,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和不良影响。

当时,他在讲话的过程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但是,由于口音的问题,被人误

听为,“拒绝接受人大监督”。

虽然仅仅是两个字,但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最后甚至惊动了中央。因为,

作为一市之长,怎能在如此重要、公开的讲话中说“拒绝接受人大监督”呢?!

后来经过了解才清楚,原来他的原意并不是“拒绝”,而是“ 自觉”。但由于语音上的差异,造成了这样

不该发生的故事。

再比如,有一段相声,反映的是部队在军事训练的行军途中,发生的一个由乡音问题引发的,让人发

笑的故事:

一支部队,在翻越山岭的行军途中,因为山高坡陡,为了保证战士的安全,连长在队伍前部发布命令,

要求行军队伍人与人之间要拉大距离,并要求战士一个一个向后传。于是,战士们一个一个向后传达连长

的命令:

“向后传,拉大距离!”

……… Page 75………

“向后传,拉大距离!”

于是,战士们按照连长的命令一个一个向后传。当传到一个山西战士那里的时候,由于他的乡音问题,

传到下一个战士的耳朵里的命令变成了:

“向后传,拉大驹驴!”

当传到最后一个战士那里的时候,这个战士为难了:这荒郊野外的山上,到哪儿找一头驹驴呢?而且

还要大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乡音在交流中具有两大障碍:

首先,容易产生歧义。比如我们列举的前广州市长黎子流的案例。

其次,交流不畅。也正像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

我国的方言主要分为北方语系和南方语系,其界限是长江,长江以北,为北方语系;长江以南,为南

方语系。但也有个别现象,比如昆明,它的方言就属于北方语系,这主要是由于明朝时期的人口迁移形成

的。还有四川、贵州、湖北、镇江,也都属于北方语系。

北方语系在吐字发音上主要存在一些调值不准的问题,比如天津人习惯把二声说成四声,把“干吗(má )”

说成“干吗(mà )”;陕西人也是如此,更习惯说三声和四声。

南方语系除了调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声母混淆,甚至声韵母不分的问题。“l”和“n”不分,“w”和“h”

不分等等。同时,南方语系还不分前后鼻音、没有卷舌音、有尾音,声调比北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