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个八米多高的双层牌楼,牌楼宽十米有余,一个硕大的横匾立在牌楼上。横匾上写上“梅谭古治”四个楷体字。牌楼后面约十米就是沂州县衙。县衙座北面南,从外面看,县衙甚是雄伟。占地面积约十亩地,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整个县衙建筑,布局对称、合理、紧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浑然一体。

在差役的引领下,文申进入沂州县衙。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善馆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叫“犭贪”(作用应该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梅潭古治”,面北书“大观”二字。大门面阔四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进入大门,就能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和监狱。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建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

过了大堂和二堂,衙役带着文申来到了,迎客厅。

“文先生,你在此少坐片刻,我就去禀告县太爷。”

“有劳。”

衙役走后,文申四处打量这个迎客厅。以前文申没有见过真正的县衙,初见,很是感兴趣。东看看,西瞅瞅。

没过多久,林知县从迎客厅屏风后面,走进来。“让文先生久等了,还请海涵。”

“那里,我也没来多长时间。”文申应道。

“根据昨天的安排,三位掌柜分别去招揽工匠去了。看时辰,也应该快来了。”林知县道。

还是真说曹操,曹操就到。一衙役,进来说,三位掌柜带着到二堂了。

………【第九章 宋朝水泥厂】………

在衙役的引领下,文申和林知县来到二堂。到了二堂,只见三位掌柜和八个工匠正在高谈阔论。众人见林知县进来,纷纷起身,问好。

“这八位都是我们沂州有名的工匠,两个铁匠,三个木匠,一个瓷器窑匠,一个石匠,一个火药匠。”张掌柜一一向林知县和文申介绍道。

经过一阵寒暄,文申也对这几位工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八个工匠中,火药匠的文化水平最高,是位秀才。其他的也就认识几百个字的水平。有的只认得,不会写。

“总体来说,还符合文申的需求,至少不是文盲。”文申心想。

文申把水泥制造流程和工艺资料交个一衙役,让其发给众工匠。

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研究,火药匠道:“其它的我不清楚,但这水泥中各材料之间的比例,在下认为还是能够办到的。”

瓷器窑匠道:“配好配方后,烧窑过程,小的认为可以。”

两位铁匠苦笑道:“各种黏土、黑石(煤炭)、石灰石的研磨还可以用石磨完成,但这一人粗,十多丈的钢铁大炉,怕是不能。”

“这可如何是好?”林知县紧张道。

“可不可以,用小点的炉呢?”一个铁匠道。

文申也不知道行不行,但道:“可以试试。另外,这水泥的材料各位是否能够收集齐全。”

“这材料,除了黑石,其它的遍地都有,不值钱的。黑石,临近的兖州县很多。虽然黑石能够取火,但其烟黑而多。屋里用时,容易死人。被人视为不祥之物。现在没人用它。”石匠道。

“这配方甚是重要就,你等不能向外人泄露半字,即便家人也不可。如有违犯,休怪本官无情。”林知县板起脸,道。

“我等晓得,还请县太爷放心。”众工匠,齐声道。

“你等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开始试做。”林知县道。

……

众工匠走后,二堂里只剩下林知县、文申和三位掌柜。

林知县道:“我来沂州上任的路上,路过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见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晚上灯火通明,甚是壮观。而此州之富裕,全靠此矿。然,沂州无矿,大量民工无所事事,特别是这个季节,全在墙根下面晒太阳。虽也衣食无忧,但也仅是温饱而已。作为父母官甚是惭愧。”

“林知县,心系民生,实乃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