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第二天,文申便托刘掌柜当媒,上门提亲。张掌柜一听,自然是万分高兴,十分愿意。虽然是纳妾,但文申打算按正妻的仪式办的。接下来几天,整个文宅呈现一片喜庆之中,文申也体验了一番古典婚礼。

对此,最为伤心地莫过于王秀了,但得知张柏芝是妾之后,便给她爹说,给先生当妾也愿意。最后她爹托刘掌柜表达了王秀的意思。多一个女人少一个女人,其实文申自己觉得无所谓,于是一天晚上文申向张柏芝说起这件事情。

张柏芝听后心里一酸,但随后暗想:“先生只是收自己为妾,看来是没太中意自己。以后如果真的娶了正妻,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如果,王秀也过来,说不定两人联合在一起,还有一定的话语权。”想到此,便同意了。就这样,没过多久,王秀也嫁给了过来。

………【第九十九章 大汉再生】………

新婚之后,回到京师已是二月。在科技司呆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甚是无聊,于是决定向宋徽宗请辞回沂州。

延福宫内,文申向宋徽宗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宋徽宗微微吃惊道:“国师,这是为何?难道呆在京师不好嘛?”

“回皇上,微臣制作各种新式器械需要大量的钢铁和煤炭,而沂州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微臣觉得回沂州,更能如鱼得水。”

“朕把这些东西全部运到京师可好?”宋徽宗心想:“钢铁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放在沂州生产总觉得不放心。”

“京师周边没有铁矿,生产起来怕是不易。如果强行生产,就需要从外地调运大量的铁矿和煤炭,这样就会大幅增加钢铁的成本。臣觉得还是就近生产比较好。”

宋徽宗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于是道:“也好,听说沂州这两年发展很快,朕决定升沂州县为沂州府,国师兼沂州府尹之职,全力制造各种新式器械。另外朕还会安排通判、六曹、局务官等协助国师。”

文申心想:“这皇帝也不傻嘛,还知道安排人来分权监控。”但也不说破,只是连连谢恩。

几天之后,文申和二十多个新任命的沂州府官员以及上百家属上千护卫,浩浩荡荡向沂州进发。文申独自坐在一辆马车上,暗自苦笑,心想:“这宋徽宗还真狠,一下派出这么官员。史书上说的不错,宋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当官的。”

五天后,一行人进入沂州,凭借圣旨迅速接管了府衙。而林知县被派往与沂州相邻的密州担任知州。

虽然文申现在身为沂州知府,但很多事情不愿意管,便把州里的事情大多数交给通判张商英。说起这个张商英还是一个人物,曾做到尚书右仆射也就是少宰,后面不知什么原因被罢了。

一身清闲的文申天天呆在机械厂里面和张君宝一干人研究改进火车,而文申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解释现代名词。在建造火车的同时,从兖州通往小闫庄铁矿的铁路也开始修建了。为了加快修建速度,铁路枕木全部采用水泥钢筋浇筑而成。而路基的平整工作全部交给了十万西夏战俘来做。

这些西夏战俘刚来的时候抵触反抗时有发生,当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在这里吃得比西北强多了,地瓜饭,南瓜汤,还有那辣椒吃的津津有味,而且是一天三顿,还不用担心战死问题。时间长了,除了有点想家没有自由,其他都比较满意。后来得知,西夏被灭,反抗之心也就完全死了。

三月某日,张商英来到机械厂,找到文申,看见他悠闲的看着书,急道:“国师,你这甩手掌柜做的真不错,我这里都快忙死了。”想起来沂州的这一个月,张商英真是苦不堪言。他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沂州居然如此繁忙。每天过往的商人以及流民成千上万,这人一多事情就多。每天光收税就需要几十人,自己从京师带来的那点人根本就够用。这还不算,水利、治安以及修补城池的事情。特别是沂州城的布局完全颠覆了他的观念。

原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圈庞大建筑群把原来的沂州城完全包围,大量的流民商人基本上在城外就完了交易。为了收取这些人的税赋,张商英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人去征收。而其他城池只要站在城门口就可以收取。对此张商英很是头疼,因为当商人看见有人去征税,便四下躲避。

当张商英把这种情况向文申说后,文申呵呵笑道:“张大人,外城那么多人,你派人去征收,什么时候能收完。你要改变思路。让商人自动来县衙交税。”

张商英一怔,苦笑道:“你当那些商人是傻子不成,哪有自愿交税的。”文申笑道:“商人能跑,那些作坊,商铺能跑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