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国师,这火车怎么还不开啊。”延庆公主白嫩的小脸看着文申,着急地问道。

“快了,这就快开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准备,在一阵汽笛声中,火车慢慢地向前运动起来。宋徽宗等人一脸兴奋地通过玻璃窗户看着外面景色。

“父皇,真的动了。”延庆公主趴在窗户上兴奋地叫道。

火车驶出京师后,度慢慢地增加,最后稳定在每小时四十公里左右。宋徽宗看着飞后退的景色,容颜微动,向文申道:“国师,这火车虽然造价贵了些,但的确上个好东西。如果全国各州府都铺上这种铁路,岂不是能极大的提供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文申作揖道:“皇上说的极是,这铁路可以快地把兵力和粮草运到前线,而且耗费较少,所以微臣建议大规模建设铁路。”

“微臣也赞同国师的建议。”王黼想起文申赞助的各种珠宝,急忙在一旁附和道。

“臣也附议,可以大规模修建铁路。而且应该优先修建京师到江南地区的铁路,这样就可以快的调集江南的物资道京师。”童贯想了想,然后说道。

宋徽宗想起江南的奇石奇木,嘿嘿一笑道:“爱卿说的不错,朕也觉得应该优先修建南方路线。”

“皇上,前些年由于平定了西北,收复了燕云,这些年军费开支大减,户部盈余颇多,我们可以南北同时修建。特别是通往燕云和西北的铁路,应该尽快修建。以防北方草原民族对我们的骚扰。”太宰郑居中实事求是地讲道。

宋徽宗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但一想到修建铁路需要的巨额资金,就觉得有些不舍,于是说道:“好是好,但同时修建是不是花费太大了些。”说着,不自觉地看了看文申。

文申起身开启车厢里五十寸的液晶电视,连上自己的平板电脑,找出中国地形图,然后说道:“各位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大宋的地图。”

宋徽宗、延庆公主和两个贵妃以前见过电脑,表现还算平淡。但童贯等人表现的十分震惊,心想:“宝物啊,什么时候自己家里也摆一个就好了。”

文申在地图上划出大体的铁路修建路线,分别是开封经洛阳到西安、兰州。另一条是济南大名府到燕云的北平。收复燕云之后,宋徽宗便把辽国南京改名北平。第三条线路是从兖州经徐州到金陵、扬州等地。

“这三条线路怎么样?”

“我没什么意见,不过从大名府到北京要过黄河吧。这黄河我是见过的,宽上百丈,河水湍急,不容易建桥吧。”童贯想起自己出使辽国,过黄河的时候。

“现在有钢筋水泥,虽然有点困难,我想还是能克服的。”文申笑道。

“我现这三条铁路都在长江以北,那南边就把建造铁路了吗?”郑居中仔细研究了一番后,问道。

“南方多山多河流,建在铁路成本将大增,有些得不偿失。我认为最好先在修建北方地区。而且南方运河多,可以先用船只代替。”

“国师言之有理。这三天铁路一共需要多少银两?”身为太宰的郑居中最关心的还是费用问题。

“三条铁路总长度三千里左右,按一里五十万贯算,一亿五千万贯左右。”文申大体估算了一个数值,然后说道。

“这么多,如果修建的话,这几年的盈余一下子就没了。”郑居中有点肉疼地说道。

“这钱也不是一下子就花掉的,整个建设周期在三到五年。也就是说一年花五千万贯左右。”文申看了看皮肉有些哆嗦的宋徽宗,笑道:“如果皇上认为耗费比较多的啊,可以交给微臣来办,不用朝廷出一分钱。”

“哦,还有这种好事。”宋徽宗两眼一亮,急切地问道。

“当然,微臣可以通过民间融资,获取建设资金。不过这样有个缺陷,那就是铁路的所有权就属于全体出资人所有了。如果用使用此铁路的话,就需要交纳一定的运输费。”

宋徽宗等人听完后,一阵沉默,最后郑居中打破沉寂:“国师,这样会不会危及朝廷安全啊。”

宋徽宗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于是看向文申。见状,他微微一笑:“皇上,只要你手里又兵权,害怕其他的嘛?”

“恩,爱卿说的极是,京城有百万禁军,想来那些商人不敢造次。”

文申给王黼使了一个眼色,他便急忙附和道:“皇上圣明,此举不但减轻了朝廷负担,而且还修建了铁路,一举两得啊。”

“好,就依国师所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