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第1/1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b></b>“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但臣妾看方法简陋,可能是翻译的词不达意。” 朱祁钰发现,谈允贤记录中,竟有整容手术的记载。 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这是垫高鼻子的手术。 “我华夏医学中的手术,多用于军中,截肢等手术。” “但臣妾在宫中藏书中的蒙元医书里,却见过用麻醉剂手术,似乎大食人更精通麻醉手术,成吉思汗身边就有很多外科手术高手,但如今大明精通的已经不多了。” 谈允贤没敢说不会。 战争,往往会摧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大明外科手术迟迟得不到发展,和战争有直接关系。 朱祁钰凝眉:“你的意思是,大食人也精通医术?” “陛下,不说印度,安南、柬埔寨、老挝、暹罗皆有医书,那些古书运回来,臣妾都看了,和大明医书都有差别。” “天下各国,怕是都有医书,都有独创一门的医道。” “只是像大明、印度、大食这样成体系的医道,并不多。” 就是说现代医学,不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发展出来的。 是从希腊医书中慢慢脱胎换骨出来的,而巴比伦、埃及、罗马都有成套的医术体系。 这是朱祁钰眼馋的,能把这些体系拿来,汇编成一本,再推陈出新。 只要他能将天下各国医书、医道高手聚集于大明,那么就能快速推动现代医学的诞生。 “爱妃帮了朕的大忙了。” 朱祁钰开始考虑,是不是不举行全部屠杀政策,而是保留一技之长的人,让这些人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见皇帝思考,谈允贤也不敢打搅。 “去请老太傅来。” 胡濙正在编纂一本《交趾热病书》,闻听皇帝诏见他,是要商谈印度医书的事情,他便将医书手抄本,带着一起觐见。 结果,在乾清宫里,竟见到了谈允贤。 “老太傅是朕的长辈,是胡妃的嫡亲祖父,你见见也不算失礼。”朱祁钰安慰谈允贤。 胡濙认真行礼。 朱祁钰把心中猜想说了一遍。 “陛下,医道没有止境,自然是多多益善。” “我华夏包罗万象,对文字视若珍宝,自然是要吸纳万千,濡养自身的。” “可是。” “调北军南下,政令已经传达下去了,若这个时候再生变故,老臣担心军将又该重新布置,会耽搁时间的。” 胡濙的意思是,这次算了,下次再保护吧。 北军收到圣旨,走天津出海,沿着海路去交趾。 近海的海图,大元就有,大元就用近海运输粮食、银子,代替内地漕运的;而大明建立后,永乐朝走过这条海路;倭寇手里也有这条路的海图;梁珤和项忠也走过这条路。 所以说走近海,危险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为了快速运兵过去,每船最少运两千人,不带补给,沿途各港口获得补给。 皇帝特意下令,北军不适应百越气候,务必多多征召医者,多带药材。 朱祁钰略微沉吟:“那就下次吧,把有用的人留下来,为大明效力。” “陛下圣明。” 胡濙拿出手书,呈给皇帝看。 朱祁钰不太看得懂,让谈允贤看,谈允贤看得很认真,而这过程,朱祁钰和胡濙讨论别国医书的事。 “陛下,西夷、大食带来的书籍里,也有很多医书,老臣正在研读、整理。” “老太傅您一个人太慢了,您招收一批医道人才,集思广益,尽快把这些医书分类整理出来,然后派人去教,在民间普及。” 朱祁钰做事,追求的就一个快。 谈允贤看完医书,赞不绝口。 约定个时间,请太医等一起,研读印度医书中的问题。 只要皇帝爱医,那么医道就会迅速崛起,民间会诞生无数医道人才。 就像宣宗皇帝喜欢书画,民间有多是画师,书画一道在宣德朝迎来高峰。 挥退胡濙,谈允贤回到永和宫继续读书。 朱英收到招降老挝的圣旨。 他刚刚安置新到的一万贵州军、三万朝鲜军入柬。 同时还有一封皇帝的密信。 告知他招降老挝后,会派人永绝后患,老柬之地必须拿出来安置江南人。 雨季过去,恢复移民之后,交趾压力陡增。 朱英严令地方,开垦生地,开发森林,并修建灌溉措施。 别看交趾土地肥沃、气候优越,却十分缺水,非旱即涝,没有良好的灌溉措施,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荒地、废地。 安南没有大明这么先进的灌溉措施,他们也不精耕细作,对耕种并不在乎。 明人来了,将世界上最巅峰的农耕文明带到了交趾。 农人将森林焚烧,变成草木灰,濡养土地;把河里的淤泥一点点挖出来,摊在土地上,再将沤好的肥料埋好。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