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阻拦禅让,民间主动造神,请老皇帝上神坛 (第1/1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皇帝始终重视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国内因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批暴发户,使得民间风气变得十分浮躁。 从景泰五十年时,皇帝就提出,整顿民间风气,恢复古风古气,并商人进行品德教育,规范商贾行为举止。 但治标不治本。 只要是人,就得经历穷人乍富这个过程。 中枢有官员提出罚款政策,强制服务人员微笑服务,强制民间百姓恢复古礼古风,对于不遵从守则办的百姓,进行罚款。 人性需要限制。 秦朝百姓为何最守古礼,因为秦国礼法最严苛。 大明也用厉法来限制百姓生活,方方面面都进行限制,强制制造古风古礼假象。 这种说法,遭到民间非议,认为现在是大明最开放最开明的时代,若为了所谓的古风古法,就行厉法,未免舍本逐末。 就诞生了大批大批伏地魔,也有女子愿意当伏地魔的。 没错。 一旦没了春节,亲情估计只剩下一个符号了。 即便法令严苛,民不举官不究,父母心疼儿女,舍不得付诸公堂,反而助长了不良风气蔓延。 民间说负心多是读书人。 从当初的特案,变成了普案。 男方不给高价彩礼,就不许你们结婚。 但是,景泰朝,把媒婆给踩进泥里了,谁敢给介绍对象啊,一旦对簿公堂,那就是被脸上刺字流放,流放地全是极寒的地方,死都是奢侈。 没有媒婆当中间人,想卖女儿都难。 皇帝删除了媒妁之言,没删除父母之命啊,我们是亲爹亲妈,就能做主。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他们离开了家乡,在城市有了立足之地,自卑心理泛滥,竟抛弃了父母家人,提及父母家人时,充满了厌恶,甚至绝口不提。 现在不说吃好吧,起码家家能吃饱,几乎顿顿能吃肉,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强,竟然出现了弃养老人的情况。 那时候日子过得多困难啊,天灾人祸,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 听过卖儿卖女,没听过卖爹卖娘的。 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房价。 幸好有几个大节日,尚能走亲访友,维护亲情。 朝廷又强令女子读书,这就导致了,女儿长大后,父母会想方设法的从女儿身上捞钱,赚回成本来。 那些缺德父母只能打女儿彩礼主意。 皇帝也没办法。 古代社会,靠劳动力来维系家庭,所以需要亲人帮助,亲人就必须经常联系,因为生产需要,自然显得有人情味。 尤其民间是多子多女家庭,儿女多,父母肯定偏心,多是偏儿子,轻视女儿。 以前能直接把女儿卖掉,谁家彩礼多就卖给谁。 只能规范彩礼数字,并严格规定嫁妆数额,降低彩礼数字,父母必须配送嫁妆,嫁妆和彩礼必须由女方全权支配。 报纸上吵得沸沸扬扬,甚至民间还出现了这种。 甚至,近几年已经出现了不养父母的社会问题,在景泰朝以前,就没听过这个问题。 这几年,案例非常多。 近几年,人心不古的问题,不停被讨论。 尤其学校教育是鼓励自由恋爱,鼓励婚嫁自由。 皇帝看过答案的,他不希望大明最后走上了认钱不认人、为了钱六亲不认的道路,必须得想办法拯救人心。 伏地魔是越来越多。 伏地魔,一度成为景泰五十九年的热梗,这几年越来越热,有的家长还跟报纸学到了,也这样逼迫自己的女儿。 超高房价,几乎是所有民间普通家庭,都无法承担的,为了买房子,自然就得想方设法的搞钱,就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景泰六十一年,中秋节圣旨中,皇帝再一次严厉声明,赡养老人是义务,必须执行。 亲情这东西,真的会变淡。 最开始弃养父母的,恰恰是大学生。 卖了儿女给爹娘吃饭,自己和媳妇能饿死,没听说过把爹娘弃养的情况。 经济发展,女子社会地位提升,家长开始打起了女子彩礼的主意,自家嫁妆一分不出,反而贪图男方送来的彩礼,成亲之后,更是要挟女子,给弟弟买房买车。 并严格打击,民间重男轻女,姐扶弟、妹扶兄这种不良风气,女子有孝顺父母的义务,但没有帮扶兄弟的义务。 即便中枢发布最严法令,还是架不住孝顺,成为了一句空谈。 可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种地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城市楼房逐渐隔离邻里关系,私人空间的概念越来越流行,亲情自然而然的就淡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批明女外流。 国内男子觉得彩礼贵,不肯出钱。 藩国的汉人不觉得贵呀。 他们直接回国来买,花大价钱买,彩礼一分钱不往回拿,我们只要人,要多少给多少。 国内明女泛滥,藩国明女稀缺,外藩汉人还有钱。 这就导致了,天价彩礼和伏地魔横行。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