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 (第1/4页)

还有,在马上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肯定会有许多商机的,他们计划在四个月之内建立一批与战争物资相关的工厂,商铺。这些不光可以赚取俄国人和日本人的钱,还可以为日后杨小林的作战体系服务。

四年之内,如果不受战火干扰的话,他们初步计划在现有的地盘上面相继建成十一家大中型工厂,并且还对本土的一些小商铺和小作坊进行扶植。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一次来到杨小林这里经商的虽然只有八个人,但是这八个人带来的不是资本和工厂,而是市场!他们可以为自己这一片的小作坊拉来大量的订单,做买卖做需要的就是市场。

在科技方面,计划就含糊了许多,这个杨小林可以理解,科技这个东西不是买卖商品,说有就能有的。不过这些人依然承诺,在四年之内,科技主要服务于那些工厂,为那些工厂提供产品和机器的研制。四年之后将转而对军工业进行投入。

这个计划很实际,他们如果说现在帮杨晓制造出比洋人更厉害的大炮杨小林也不相信,只有工业上去了,才能谈的上军工。

还有最关键的就是在政治的方面,这地盘如何打理,需要一个更精细的方案出来。

邹容和陈天华显然在这个方案上面倾注了他们理想和心血,他们效仿着西方的民主,在六月初邀请各地的乡绅到轱辘山来开一个会议,组成一个由他们带头,各地乡绅参与的所谓乡民大会,在六月中旬拟定出一个章程,供杨小林地盘之内所有的屯子遵守。

杨小林也不知道他们这么搞行不行,自己现在有没有实行那种民主的条件他也拿不准。但是他有经验,这些人有理论,大家看着都可以,那就实践一下吧。

在政治和军事的协调方面,邹容和陈天华两个人充分考虑了杨小林现在的情况,和所有国家规定的军人不得干政的情形相反,他们却说任何地方上的事物,不得阻碍军队的发展,任何人,不得干涉杨把总的军事指挥权。

这让杨小林非常满意,于是,杨把总第一个四年计划就这样出**了。在日后实施过程中他们都发现,这个计划显得有些稚嫩,面对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应对起来显得非常吃力,甚至在后期他们对计划全盘做了调整。

可是第一脚蹒跚的脚步的迈出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意味着轱辘上从此之后踏上一条和张作霖,汤玉麟,乃至载涛的发展都全然不同的道路。(求支持,求推荐!)

第四十二章 小成之日

一九零三年六月三日,轱辘山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在六道江召开,会议进行了整整八天,经过一番商讨和争吵,邹容拟定出了第一份“百屯联保联防联合发展协议”,协议初步形成了一套他们自己的管理体系。陈天华当选为第一任“会长”,杨度是副会长,下设理事十七名,以后这一片出现的任何问题,将由这个理事会来决定,十九个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不得弃权。

陈天华,杨度,陈德,孔落地,梁启超五人为常任理事,他们五个拥有对理事会决议的“审议权限”,同时这五个人受其他十四个理事的监督,一旦有六名理事认为他们中间有人不适合坐这个位置,可以随时提出罢免。

理事会一旦做出决议,各屯屯长均需要遵守理事会的安排。这个协议的达成不光是说这一片地方以后有了自己的规矩,最主要的是杨小林有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他们和这里的乡绅一起找到一条他们都愿意去走的路。下面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只有让生活在自己这里的老百姓在这个制度下面得到了安宁的生活。

说实话,杨小林现在已经不相信发动群众那一套了。如果你没本事让大家活着吃饱,就算你口如舌粲,你说的道理都是真理,那又怎么样?

群众不是发动的,让他们拥护自己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如太祖那般,带着群众杀地主,分田地,让他们手上沾血,那时候他们不管跟着你是干革命还是当土匪,都会和你一起走下去。这个办法最简单,可是那破坏力太大,而且后遗症太多,在强敌环视的环境下自己和陈德那帮地头蛇再势不两立,纯粹就是找死。

所以他只能用现在这样的办法,陈天华他们这个新建的理事会能不能帮助自己让这一片地方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杨小林也不敢肯定。他能肯定的是,如果这件事情让自己来做,可能没有陈天华做的这么好,短短几天就把章程拟定出来了。

最少自己没有那个精力坐在六道江和那些老财吵个十天半个月的,他也没有这个时间。

在陈天华把根据地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