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部分 (第1/4页)

坏桨饲�恕�

杨小林对此作出的解释是中国部队这一次不是去打仗的,他们是去解救正处在战火和饥饿中的俄国公民的。

但是中国方面已经准备了两千辆卡车,一千多辆三轮摩托车,一百辆新型坦克和两百多辆装甲步兵车。另外中国方面还带了两百门中型火炮,现在中国的中型火炮都是有专门的炮车拉动。

这只是杨小林的一次尝试,没有稳定的石油供给渠道是无法打造现代化部队的。

即便如此,这一次的维和部队也是不需要士兵走路的,坐在车上一天轻轻松松两百多公里,一个半月把十几万吨物资和两万多士兵送到俄国,乃木希典说让中国人别等他,他能追的上来,如果不是杨小林这一次想给日本人一个舞台,如果不是他已经和托洛茨基同志暗地通过了一些协议,他真的很想看看,乃木希典那罗圈腿是怎么追上自己这些发动机的。(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武装干涉

杨小林的优势就在于他知道战争的发展模式,八千人的作战士兵很少么?也许在现在的英法德等国看来确实是少了一点,萨道义先生不止一次的找过他,希望杨小林能再抽调一些部队,他说中国还是有这个能力的,最起码可以让张作霖的北方集团军协同作战,那样中国最少能派二十万人进入俄国。

杨小林也没有和萨道义多解释什么,只是敷衍说这些人只是第一批部队,负责到俄国以后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桥头堡。他告诉萨道义自己已经让张作霖做准备了,如果后面真的有战争要打,中国部队会随即开入。

中国方面确实已经让张作霖做准备,但那只是在情况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才会让北方集团军出兵蒙古。杨小林要尝试的就是这种作战模式,后勤服务人员比作战人员还多真的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可杨小林知道这才是战争的打法。自己不是轱辘山的杨司令了,那种让通讯兵都端起刺刀向敌人冲锋的作战模式应该被抛弃了。战争真的不是拼人多枪多,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完善的情报系统,高素质的部队和比别人领先一步的武器才是现代化战争的关键。

他想通过这次维和行动,来尝试自己崭新的战争模式和实验自己刚刚研发出来的杀人武器。

进入俄国维持和平会有战争么?杨小林根本就不去怀疑这个问题。所谓的维持和平只是他的说法而已,最近中国的报纸都在做着这样的宣传,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政治家们在向所有的人撒谎。很多记者跑到俄国去拍摄了各种各样的照片,证明俄国人民现在正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俄国老百姓坐在被炸毁的家园上哭泣,俄国的年轻母亲抱着自己孩子的尸体嚎啕大哭,俄国人诅咒战争的画面刺激着每一个读者的神经。

政客们大声的呼吁。我们应该给俄国人民以无私的帮助,我们应该尽我们的能力去阻止悲剧继续发生!在他们这堂而皇之的正义呼声中维和部队变成了天使的化身,甚至在他们国家内那些工人好像不那么激进了。

而事实上的情况是俄国冲突的三方除了尼古拉二世之外,托洛茨基和克伦斯基现在都在努力的改善国民的生活条件,对于维和部队的进入托洛茨基同志表示强烈的反对,而克伦斯基虽然在表面的赞同,却不断的寻找着可以避免这事情发生的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意让别的国家的部队踏上自己的领土,只有尼古拉二世那样把个人的利益看的比民族尊严更重的混蛋才会发表欢迎的声明。

尼古拉是个坏蛋,可惜克伦茨基和托洛茨基这两个人都太幼稚了,他们本来有可以改变事情发展的机会。西方的目的真的只是要干掉托洛茨基,他们对克伦茨基还是很有好感的,甚至感觉这个人比尼古拉二世更可靠。但是,这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俄国革命的领导者把最后的机会也给丢掉了。和西方之间有沟通的克伦斯基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想着通过谈判,来约束维和部队进入俄国之后的军事行动。

他根本就不明白,俄国现在完了,一群狼闯进来是来吃肉的!

克伦斯基提出了一个十分可行的建议,就是由英国和德国马上组成军官团,从欧洲这一方面介入俄国的争端。把白俄罗斯的部队和尼古拉二世的部队统一在维和部队的指挥下。并且要求托洛斯基的武装力量也要接受维和部队的监督。

这个倡议得到了托洛茨基同志的积极响应,毕竟现在同志们的条件很艰苦,他没有打仗的信心,更没有打赢的把握。

但是。英国和德国对这个建议并不感兴趣。共和元年十二月十日,英德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