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部分 (第1/4页)

这样的军队协同就更不用说了。等于没有。

军队中很多士兵基本没有受过训练,上过战场真正打过枪杀过人的不多,装备上他们也是去年才更换了最新式的半自动步枪,还没有全部更换完毕。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分析,蒋翊武都认为自己有绝对的胜算,他甚至怀疑英印军会不会来。因为他觉得如果自己是英**官,绝对不会来送死的。

蒋翊武不是英国人,他并不清楚大英帝国这个世界老大的心理。

英印军的战斗力确实不行,至少和目前的义勇军相比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英国人稍微稳当一点,军事准备做足一点,等着大部队一起行动,靠着他们人数上的优势也许这场战争会有另一个结局。

可惜了。率领英印军先头部队的英**官爱肯特上校虽然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和中国部队之间的差距,但是他却固执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先去把形势稳定住,打不过我可以先防守,等待后续的部队。

爱肯特在印度服役三十二年了。他的作战理念就是在敌人立足未稳之际自己一定要快速挺进,哪怕是小部队的挺进也可以,让敌人无法顺利的展开。

依靠着这一战术他在印度屡战屡胜。指挥英印军平定过无数土邦叛乱,他相信自己这一次也一样能够击败中国人。

爱肯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实他这支部队最大的致命伤并不是战斗力的虚弱和士兵素质的差距,而是他自己。他已经不是三十二年前那个从大英帝**事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了,他的作战观念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这个时代,他已经习惯了去平定土邦叛乱,他对现代化战争一无所知。

英印军的其他军官也好不到哪里去,参谋作业一塌糊涂,艾肯特在出战前还把自己的对手想成当年庚子事变中扎着辫子的中国部队,他固执的认为也许这些人的火力很强,但是只要看到英国的军旗,他们应该会望风而逃。

有从藏南逃回的英国传教士就提出让他等一等,和其他部队其协同作战,但是被拒绝了。有人警告他不要低估中国部队的战斗决心,也许他们不会被英国的军旗吓到,艾肯特不以为意。

最要命的是他的侦查居然还是靠骑兵来完成的,在到达卡门河之前,英印军参谋们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当地的水文、中国部队的防御设施、地形地貌等统统不清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面的中国部队是什么时候来的,比他们早了几天。

如果说这些印度部队素质已经很差,那么英**官素质就更差。

看着对面的英国人在匆忙的修筑工事,他们的战壕甚至只是一条窄窄的坑道,那些印度士兵正在他们的军官的驱使下把机枪和子弹都搬上来,还有大概一个营的印度士兵居然跑到河道前面来,爬在那斜坡上面意图控制河道,蒋翊武放下自己的望远镜那脑袋摇晃的非常厉害。

蒋翊武也没有马上去攻击,因为他觉得这样的防御对自己的坦克来说,就等于没有防御一样,让对手再耗费一点体力也不是什么坏事。

工事修好,有人建议爱肯特上校这个时候应该休息一下,以消除士兵们的疲惫,提高一点战斗力。虽然说休息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是这个建议却真的没有错误。

爱肯特对此嗤之以鼻,他说休息会给中国人喘息和调整的时间,根据他多年在印度作战的经验,中国部队到目前没有发动攻击的原因绝对是因为他们兵力薄弱。或者准备还没有做好。在这个时候应该冲过去,击溃中国部队,让大英帝国的军旗飘扬在对面的阵地上。

爱肯特还知道玩战术。

他看看对面中国阵地的形状,觉得中国人对于防御根本一窍不通。哪有人挖的战壕只能容下一个士兵的?还分散的很,这样的防御只要自己冲过去就能干掉他们。也许自己的正面冲击不会奏效,但是像他们这样的阵型,只要自己派出一支部队从侧翼发起攻势的话,中国人会被马上击溃。

于是,他把本来就已经疲惫异常的部队马上投入了战斗,他还把本来就没有优势的火力再度分散。派出一个团从侧翼迂回。

英国人先发制人的枪声响起之后,蒋翊武脸色异常的难堪,英国人的几门火炮拼命的朝着我们的阵地上砸下炮弹,那些印度士兵喊叫着排成一队朝着河边冲来,想在河岸部队的掩护下渡河。

“报告!右翼出现英印军一个团的武装,他们试图渡河从侧翼攻击我们阵地!”

参谋说的很严肃,蒋翊武却根本没有任何反应:“我又不是瞎子,你看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