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部分 (第1/4页)

真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汽车在中午晚上进入了密云,尽管天色已经黑了,街道上已经恢复了秩序,有些老百姓还是不愿意离去,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很多政府人员都在百姓们中间站着,很明显熊希龄处置的还算得当,最少在上面来人之前他已经把事态给最小化了。

车队进城之后马上有人疏通了一条道路出来,汽车慢慢向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开去,陈天华在汽车里面对杨小林说道:“司令,熊希龄这个人脾气有点古怪,到那里我来和他谈。你负责去应付那些记者。”

杨小林很是随意的嗯了一声,说实话他对这个人印象真的不是很好,因为他真的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撂挑子的人。(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体制改革

应付一圈记者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杨司令就是一句话,这是中国政府内部的突发事件,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处理。剩下不管记者们再问什么,都是日后研究之后再给出明确的答复。

半个小时之后他就把那些记者给打发了,现在的杨小林面对这些人再也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他到后面政府办公室里面的时候,陈天华和熊希龄显然正在谈一些关键的问题,熊希龄在说着,陈天华一边听一边点头。

杨小林进门之后看了打量了熊希龄一番,熊希龄也马上站了起来。

熊希龄今年四十多岁,五短身材,胖乎乎的肚子让杨小林对他有一种错觉,如果不是早就听说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才能的官员,而且地方的口碑相当不错,他几乎已经把这家伙和后来他见过的那些**分子划上了等号。

听说他还是个很全面的人才,年轻的时候搞维新,颇得梁启超谭嗣同的赏识,后来搞洋务,练兵的才能也得到了展示,让张之洞视为大才。武昌起义之后他在南方也展示出他的政治才能,后来北京保卫战打响,他带着自己组织的湖南部队来到北京,还和袁世凯谈了一晚上北京的防御布置。

老袁这个人眼睛抬的很高的,如果熊希龄只是纸上谈兵,他不可能和他商谈一个晚上,更不可能在后来想办法把这个人留在北京。

不过就算如此杨小林看了他一眼之后也没有再说什么,再杨小林看来,一个连委屈都不愿意承受的人,就算再有本事又能怎么样?

他冲熊希龄点点头,也没有说什么,往旁边椅子上面一坐,点了一支香烟抽起来。

陈天华看他那神情就知道杨司令心中显然对熊希龄很有误解,当下说道:“秉三兄。正好杨司令也来了,我们把话说一个明白。你刚才说的我知道都是事实,可是你从大局上考虑过没有?国际上形势我相信你也清楚,杨司令为了打造现在这个局面费了多少心血?我们所求不过就是一个稳定。”

熊希龄没有坐下:“现在的形势我当然清楚,欧洲战事一触即发,这场战争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我们中华崛起的大好时机。也正因为如此,我才选择在现在这个时候把事情挑出来。”

杨小林喝了一口热水:“你故意挑事出来的?”

熊希龄没有否认:“是!我写辞职信的同时就在街面撒播言论,所以老百姓才会聚集。也是我安排人在昨天晚上就通知那些报社今天到密云来。”

杨小林的嘴巴都气歪了,他早就感觉这事不太正常。第一是老百姓的表现太可控了,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走了,虽然聚集却没有丝毫的混乱,这不科学。

还有就是这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性格,熊希龄又不是被革职的,是他自己辞职的,怎么会一下闹出这么大动静?而且那些报社记者跑的比自己还快。

熊希龄站的笔直:“我们制度必须马上做出改革,这一点刻不容缓。”

杨小林的手端着那茶杯。如果换成几年前他早就一茶杯砸过去然后上去几脚把这家伙踢趴下再让他说话了。

现在他的火气小多了,或者说他更懂得控制了:“你可以写报告么,可以去北京找星台么,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

熊希龄说道:“报告我写过。而且不止一封。陈总理我也找过,总统的大门我都堵过。但是没有司令您开口,他们没人敢做这个决定。我记得我给您写过四封信,不知道您收到没有?”

杨小林做了一个深呼吸。没有回答。信他收到过,只是这个问题他不想动,所以一直压着。

“我现在需要的是稳定!你先干着你的县长。我答应你,明年我一定会让你进入中央,等到国际局势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