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刘宣等人要去的地方名叫马头岭,距离县城四十里,距离董家堡有二十多里,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常常有盗匪出没。

刘宣一行压着俘虏,赶着牲畜,直接向马头岭而去,一路之上路过的乡村,都不见一点人烟,看来早已经逃荒去了。

在如今的陕北,因为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早已经没有了活路,在这种偏僻的乡村,如果困居一地,基本上都很难生存,结局也十分悲惨。

刘宣叹了一口气,古人所说的‘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到底是何种惨象,如今算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了。

“现在还是崇祯元年,乱象刚刚开始,就已经如此悲惨,如果到了清朝顺治初年,陕北连续二十年征战,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刘宣已经不敢再想了。

刘宣抬起了头,只见半道之上突然出现了一百多个饥民,这些饥民老弱众多,青壮却比较少见,在流民团伙中间,也算非常罕见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十六章流民

看《伐明》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一般来说,流民团伙,都是同乡亲族,在长途跋涉,缺少粮食的情况之下,往往是青壮较多,也更容易存活。

这一伙流民,居然以老弱妇孺为多,说明应该刚刚离开家乡不久,老弱还没有大的损失。

在天启朝末年,陕北已经出现了流民潮,附近的山西巡抚耿如杞惧怕流民进入山西生乱,在山西各处渡口设立关卡,禁止流民进入山西,所以被逼无奈的流民只能在陕北流动,最后粮尽而死。

这一伙流民,见刘宣一行人数不多,只有七八个男丁,四个妇孺,但是却赶着二十多头大牲畜,牛马上驮着不少麻袋,看上去应该是粮食,顿时两眼放光,心生歹念,众多流民一拥而上,就要上前抢夺。

流民出来,除了乞讨之外,为了生存,常常沦为强盗,在面对弱小之时,更会如此。

面对蜂拥而上的流民,刘宣拦住了正要张弓搭箭的李旭升,开口说道:“流民为了活命,不得不如此,还是不要下狠手,留些余地吧。”

李旭升点了点头,与李家三兄弟纷纷射出羽箭,只见李旭升羽箭正中一位青壮的发簪,吓的这位流民趴倒在地,不住的嚎啕大哭起来。

这伙流民头领走进一看,只见刘宣三人身穿官军才有的甲胄,手中拿着都是军中利器,看穿戴不像官军,应该是非常凶狠的盗匪,顿时不敢上前。

李旭升三兄弟连续射出三轮羽箭,射中了三四位青壮,这伙流民见刘宣等人如此凶狠,顿时不敢造次,纷纷跪倒在地,祈求活命。

刘宣不想杀伤这些可怜之人,摆了摆手,赶着牲畜,就要向远处走去,这伙流民见刘宣心软,竟然不依不饶的跟在刘宣一行的后面。

刘宣等人行了五里,见这些流民还跟在后面,李旭升年少气盛,心中顿时有些恼怒,就要骑上战马,驱赶流民。

刘宣拉住李旭升的手,反而对着李昭云说道:“李叔,如今这陕北之地,恐怕马上就会有大乱之象,唐末黄巢之祸已近在眼前,这个时候,只有人多团结才能自保,仅仅依靠我们几人,又能闯出什么名堂来,不如将这伙流民招入麾下,以后再做打算。”

李昭云这几天对刘宣已经非常佩服,刘宣不仅勇武敢战,见识不凡,而且还有一颗仁心,对于这些饥民百姓也非常同情,再加上刘宣与他们一家一样的逃犯身份,李昭云已经存了招刘宣为女婿的打算。

李昭云见刘宣满脸真诚,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刘贤侄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粮食不多,只有十八石,两千来斤,如果加上这一百多流民,只怕仅仅能够吃半个多月。”

“况且这些流民老弱居多,都是白吃粮食的无用之人,也确实有些不合算,现在饥民遍地,不如招上二十个青壮,这样更合算一些。”

刘宣摇了摇头说道:“李叔,我们现在人少,只有五个壮丁,余下的都是妇孺,如果只招青壮,恐怕马上就有头重脚轻,内外失衡的麻烦。”

“这一伙流民,应该是刚出来不久,流民之中的恶习还没有多少,基本上算是淳朴的百姓,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