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鹄吹牡佳菝亲钪帐头懦鲎约旱哪芰浚�丛斐隼嗨�1960年代时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意大利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神话。

但是,那些为数不多、还有足够力量来做高雅电影的发行商,如联美经典的艾拉·多伊奇曼(Ira Deutchman)、汤姆·伯纳德、迈克尔·巴克(Michael Barker),仍然主要做外国电影的生意,这一行业在1980年代初期颇为成功,几乎每个大制片厂都成立了自己的“经典”分公司。美国独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新鲜事物,没有多少可以拿出来说事的观众。1982年,多伊奇曼离开联美经典与阿米尔·马林(Amir Malin)以及约翰·艾夫斯(John Ives)组建了新影公司(Cine)。“大制片厂哄抬特吕弗、费利尼(Fellini)、伯格曼等知名外国导演的电影价格,跟实际的票房价值相比完全不成比例。”他回忆道,“作为新起之秀,我们只能说:‘我们无法跟别人竞争。我们试试其他路子怎么样呢?’我们开始把重点放在当时刚刚起步、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的领域。我们可不敢说:‘这是今后要做的大买卖。’其实我们承担不起脱离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付出的代价。”米拉麦克斯发行部前副总裁埃蒙·鲍尔斯(Eamonn Bowles)说:“偏门电影(Specialized film)是一个少人涉足的小领域。如果一部影片赚到几百万美元,别人就会说:‘太了不起啦!’你要管理好资金,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严重损失,尽全力小赚一笔。”

绪论尚未结束的故事(7)

但是,独立电影有一个最终看来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在录像带开始盛行之际,新影公司就幸运地打开了这个领域的大门。“许多新起的录像公司都迫不及待地想让作品尽快上市,在他们看来有着齿轮孔的录像带就意味着有钱可赚。”多伊奇曼说,“不少观众对谁的外语片都不买账,因为大伙都不喜欢看字幕。有些美国影片虽然剧院观众不多,制成录像后还是有赚头。”

录像在一夜之间挤垮了外国电影市场,加上有线和欧洲公共电视台的出现,滚滚财源助长了美国独立电影的勃兴。Vestron和RCA/Columbia Home Video、Live Entertainmen这样的公司开始直接投资制片。这期间,由于多伊奇曼负责购片,新影公司发行了一批大获成功的作品。乔纳森·德梅(Jonathan Demme)的纪录片《不要假正经》(Stop Making Sense)赚了550万美元;斯波尔丁·格雷(Spalding Gray)自编自演的影片《游向高棉》(Swimming to Cambodia)赚了100万美元。塞莱斯的第三部影片《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兄弟》(Brother from Another Planet,1986);仅花了新影公司40万美元,总收入却达370万美元。

纽约人电影公司(New Yorker Films)、新线(New Line)、萨缪尔·高德温(the Samuel Goldwyn pany)这些老牌发行公司在这场录像潮中乘机大捞一笔,而新起的小公司也在他们的胯下觅食。联美经典是从品位高雅、青睐创新的阿瑟·克里姆(Arthur Krim)的联美公司起家。1978年,克里姆出来创办奥利安电影公司(Orion Pictures)的时候,联美经典的巴克和伯纳德投靠他成立了奥利安经典公司(Orion Classics)。伯纳德说:“我们的理论主张跟刚到联美工作时的克里姆一致:一旦剧本和导演敲定,在明确了影片要遵守他们提出的预算来拍摄后,我们就靠边站了,放手让艺术家自己去拍。我们不干涉创作过程,比如什么修改剧本、重新剪辑之类的。我们最不愿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左右导演的观点。”其他独立电影发行商采取的态度跟我们差不多。与1970年代前后对影片胡乱指点一通的大制片厂不同,独立制片公司主要为导演服务。

到1980年代中期的时候,独立电影开始树立起品牌并聚集起观众群,票房收入缓慢上升。1985年,《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为岛屿(Island)公司赚得诱人的1700万美元。《丰盛之旅》(The Trip to Bountiful)总收入达750万美元。第二年,伊斯梅尔·麦钱特(Ismail Merchant)和詹姆斯·艾弗里的《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