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遏制“三股势力”对国家安全的破坏,必须加大西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力度,通过全面深入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北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落后了的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将迎来一次改变现状的重大机遇,西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有充分的自觉,为未来的大发展做好准备。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

ǎ�专{花ǎ�讪{线ǎ�楱{库ǎ� book。mihua。net

6

为了适应这次大的国际格局之变,西北地区的高等学校要做哪些准备呢?

现在一提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大多数同志都把眼睛放在“上面”,说白了就是跟中央“要钱、要政策”。“要钱”,就是要求国家加大对西北地区高校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具有和京、津、沪地区高校相同的竞争能力;“要政策”就是希望国家能给西北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多的办学自主性,如在招生上、在课程设置上,给予更多的自主性,使得西北地区的大学能像京、津、沪高校一样获得优质的生源,设置更适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专业。这两点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认为,在眼睛“朝上看”的同时,我们的广大高校还应该认真地朝自身看,要多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该做怎样的准备。因为,随着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落实,“钱”和“政策”都会有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用好“钱”和“政策”,真正使西北地区的高校凭自己的内力,发展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水平。这次,我们不能再指望着像1937年那样从高校发达的京、津、沪地区成建制地输入力量求得突破性发展了,也不能走东部地区发展的老路,那样没有任何优势,永远也追不上人家。

以笔者粗浅的思考,我们觉得在这一轮发展机遇中,西北地区高校要做到以下两条,才能赢得突破性的发展。

第一,要发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力。西北地区的发展和东南沿海的发展不一样,不能靠劳动力密集的廉价加工业发展,西北地区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都意味着这一地区是可以发展出完全依靠独创的先进科学技术而生存的新型企业的,而且也只有如此,扩大内需才真正有意义。也就是说,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西北地区具有比东南沿海地区更强的优势,比如,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国防军工产业集群,拥有国内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础等,这要求我们的高等学校能真正提供有原创性的科学发明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西北地区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具体到高校来说,在引进人才时,就不应该只看其是否在国外或东部地区学到过什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要看他们是否有独立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独立自主的原创性,应是西北高校引进人才,选择科研课题的首要原则。对于真正有原创性科研能力的人,无论他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是西北人还是东南人,都要不惜重金引入,从短期看来,引进的项目和人才不一定是眼下公认的最先进的,但是,一定是要最有原创能力的,这样坚持个5…10年,原创科研的潜力就会逐渐发挥出来,西北地区的高校才能凭自己内在的能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

格局之变——西北联大触发的中国高等教育历。。

第二,前瞻性的原则。西部地区的真正崛起,乃至于中国的真正崛起,其标志当然不是GDP总量,甚至不是人均GDP水准,而是在于我们能否创造出不同以往且独一无二的新型产业,这种产业是以原创性科技为内核的。比如英国崛起时的蒸汽机和纺织业,德国崛起时的电气业和化工业,美国今日的信息产业等等,中国只有创造出这样的全新的产业,才能称之为真正崛起了。未来新型产业的出现,必然需要不同于现在的拥有全新理念、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有前瞻性的眼光,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均要有前瞻性。西北地区的大学要以培养五年或十年以后才能发挥作用的人才为己任,不能跟着东部地区高校后面,现在什么专业时髦就办什么专业,什么领域缺人就办什么专业,而是从现在起,要扎扎实实地研究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设计出更多新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新的师资力量,当中央的资金和政策到位后,立刻付诸实施。比如未来西北地区一定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这种新型能源的最大的基地,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否考虑现在就增设这方面的专业,为未来这些产业的大幅度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