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 (第1/4页)

全场的百姓都傻了,是啊,堂堂天朝,怎么就对付不了倭寇,终于找到了原因了,原来是败给了自己人!

一想起死在倭寇手里的亲人,全场顿时哭声一片,百姓们群情激奋,再也没有人同情蔡家了!

相反,他们还认为砍头便宜他们了!

“杀了,万剐凌迟!”

“户灭九族!一个不留!”

百姓的喊声此起彼伏,怒不可遏的人群甚至捡起石子,向着蔡长和,还有他的儿子扔去。

“打死败类,打死汉奸!”

褚海天嘴角挂着冷笑,一摆手,大吼道:“行刑!”

……

“永贞,这是泉州来的急报,蔡家和郑家的男丁都明正典刑了,颜家也在抓捕之中。这一次不光有陆军,海面上还有李老船主的水师封锁,各地官府也不敢包庇,保证一个都逃不掉。”邓文通喜笑颜开地说道:“我看眼下是个好机会,正好能把势力深入福建,整个东南沿海就都落到我们掌控之中了!”

“呵呵呵,想的不错,不过我怕是不能留在江南了!”张恪苦笑道:“张公公送来了消息,说是皇上下了旨意,让我进京养伤,另外张惟贤和朱纯臣两位国公都病了,要任命我总督京营军务!”

邓文通一听,大惊失色,急忙说道:“永贞,这是朝廷的计谋,你要是进了京城,就落到了他们手里,任人宰割,别说给京营,就算给个王爷,您都不能去!”

张恪道:“我岂不知,只是公然抗旨总是好说不好听,要有适当的理由啊!”

理由!

邓文通眼前一亮,突然抚掌说道:“永贞,刚刚知府衙门也接到了一份圣旨,要给九千岁修生祠,你说这是不是天赐良机?”(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章 老娘的春天

生祠,自从西汉已有记载,可是历来都是清正廉明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进而百姓自发立碑建祠以示纪念。

而九千岁则不同,最初是浙江巡抚潘汝祯上书,称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两折遭遇灾伤,免除苛捐杂税,扫荡百年积弊,百姓“欣欣相告,戴德无忘”,因此希望建立生祠,供奉九千岁魏忠贤。

得到这份奏疏之后,天启欣然批示道:据奏,魏忠贤心勤体国……宜从众请,用建生祠,着地方营造,以垂不朽!

除此之外,天赐还赐下了匾额——普德!

这下子可了不得,皇帝不但同意建生祠,还大加鼓励,各地的督抚州县,甚至九边武将,全都争着向九千岁表示忠心,大肆修建生祠。而且还从各地请来丹青妙手,亲自到京城,替九千岁画全身像,然后迎请到生祠之中供奉。

每当“神像”送到,地方官出城恭迎,行五拜三叩大礼,宛如恭迎皇帝一般。

同样,富庶的江南之地也别想逃得过去。

邓文通苦笑道:“永贞,毛一鹭已经拨出了三十万两银子,准备给魏公公修生祠,就差地点还没选定了。”

“哼,荒唐!”

还没等张恪说话,唐光就从外面走了进来,向张恪拱拱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抓起茶壶,猛灌了两口,擦擦嘴巴子。

“国公爷,你说这个毛一鹭混蛋不混蛋,我们辛辛苦苦向辽东移民,百姓安土重迁,废了多大劲儿,磨破了嘴皮子说好处,老百姓才同意走。他竟然下令,说什么要征用民夫。替魏公公修祠堂,因此要暂停移民!”

唐光越说越气,张恪从辽东到山东,又跑到了江南,还险些遇刺。折腾到现在,无非就是想解决辽东丁壮的缺口,好不容易来了机会,竟然要给魏忠贤修生祠,也亏他们说得出口!

“国公爷,我都替你抱不平!你说魏忠贤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阉狗而已!与大明朝有什么功劳?建奴是我们打的,灭东林一党,也是我们帮的忙。至于唯一能称道的纾解财政困局,还不是靠着江南的二百万商税!苦活累活,得罪人的活都是我们干的。结果功劳都是魏忠贤的,还给他建生祠,说他德行堪比孔孟,是当世的圣人。天底下怎么有如此不要脸的东西,耻辱。天大的耻辱!”

听着老同学大骂,张恪反倒笑了起来。

“平心而论,魏忠贤还是有功劳的,至少由他坐镇京城。能把党争压下去。没有争吵倾轧,至少朝廷能做点事情了。就比如西南的奢崇明叛乱,还有河南,山西。陕西等处的灾荒,都得到了赈济。再有九边战力也在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唐光顿时瞪圆了眼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