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部分 (第1/4页)

王亮心中一喜,眸子中闪过一抹异彩。

哼哼,我就说吧,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一个年轻人能懂刚才自己说的那些就已经很不简单了,难不成还会看出真伪来?

再说了。刘宇浩一直坐在那里动也没动,他就是想看也看不明白啊。

“哼,这大罐釉面贼光火气,青花发色漂浮,怎么还能说是精品呢?”刚才看青花大罐的中年男子不愿意了,瘪着嘴反驳刘宇浩的观点。

而且,那中年男子还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里面。

这个青花大罐的画风细腻工工致,甚具丹青之妙,在元代瓷器中就已经诚属罕见了。

而且罐身有如一幅横互连绵的山水横幅,其画面的规整程度不仅不逊於几件已知的珍品山水人物连环画图罐,甚至还更胜一筹。

这样一个青花大罐还有人敢说是万历朝的。

啊呸!

莫非以为发现了一个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大家就能在以后连续发现万历年间的精作吗?

刘宇浩摇摇头暗自偷笑了一下,怎么好物件人们就能吹它个天花乱坠,可一旦在物件上发现了瑕疵就立刻把它贬低的一钱不值呢。

胎釉有问题刘宇浩的确承认,毕竟那些问题是用肉眼就能观察出来的,可你也不能硬说他发色漂浮,贼光火气吧,这也和事实太不相符了。

“这青花大罐器形挺拔规整,体量壮硕,发色绝佳,品相完好,这些都是你明明看到过了的,怎么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忽然,有个一直没开口说话的男子撇撇嘴说道。

他坐在那里观察了半天了,为了逢迎葛市长,自己勤学苦练了很久的古玩鉴赏,男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鉴别理论了,所以听了不同的意见以后他也坐不住了。

刘宇浩拧着眉,心说:“这种光泽的包浆就是仿也不可能仿的如此逼真啊。”

可一想到如果连这个青花大罐都是真的,那鬼谷子下山大罐在它面前岂不是也要落了下风?

“就是,这个邱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刚才那个反驳中年男子的人见有人支持自己,心里开心极了,笑呵呵的朝刘宇浩点了个头。

管它的,先看看真伪再说。

刘宇浩也没理会那男子在跟自己示好,眯起眼睛慢慢的释放出异能。

我勒了个去的!

刘宇浩先是呆了呆,旋即坐直了身子连话也不敢随便乱说了。

可刘宇浩的心却在一直噗通噗通跳着,若不是有丹田内能量的帮助,刘宇浩不敢确认自己的呼吸会不会越来越急促。

娘地,今天要是把这个大罐买回去那就是真的捡漏了。

就在刚才,刘宇浩把青花大罐引导至存在于自己脑中的那张鹿皮图谱上以后竟然发现,不仅是自己,这一整间屋子的人都错了,错的很离谱。

第0641章 捡大漏【下】(活动更4)

青花以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与黑斑相映成趣、造型凝重敦厚、纹饰题材多种多样,画意生动活泼而久负盛名。

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作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

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以别地区的瓷土作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便很明显。

而器物如果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则在陶瓷界称其为蟑螂咬口,这是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瓷器常出现的缺陷。

所以,万历末期及清初,制瓷工匠总喜欢在器物口沿上一层褐色铁质的护胎釉,以防釉浆脱落。

刘宇浩刚才就侧重的又用肉眼观察了一次大罐的口沿处,他发现了护胎釉的痕迹相当明显,就这一点来说,自己看到的和异能鉴别出来的基本情况是一致的。

乘着那个中年男子又在和其中一个人争论,刘宇浩拿出放大镜蹲在青花大罐旁边仔细的端详起发色的“回青”来。

嘉靖时期原料为“回青”青色呈色出一种微泛紫红的浓重,鲜艳的色调。

但到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除早期仍用“回青”和嘉靖呈色相似以外,中期以后“回青”料断绝。

改用其他青料,施釉比较厚,釉质也明显不够纯净,故青花呈色没有嘉靖时期的青花浓艳,而呈蓝中泛灰的色调,而颇有沉静之感。

而且,“回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