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魏我患艽诱饫锲鸱傻姆苫�记嵊�#�拦�骱0肚绯沟哪荷��涯忝堑娜馓迦诨�谄渲小D忝鞘橇街煌该鞯暮���漉言谒�懈痔�退�嗪附佣哑龅慕ㄖ�镏�稀D忝俏奚�某岚蛞蚯О僦簧了傅哪藓绲乒舛��旁骄绶�紊系哪侵止诺涞牟拾摺!薄断肮咚劳觥氛�啃∷滴叶际怯谜庵帧安【洹彼频木渥佣哑鹄吹模��裕�段业募》舫渎�撕��氛馐资�恢�鹑肆煳虿涣煳颍�一故窍不兜摹�

中国文化产业概谈(1)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2005国际艺术管理与运营大师论坛”的讲演

一、中国文化产业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之所以是有高度文明、深厚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就因为在数千年历史中,全社会从上到下一直有着非常活跃的文化生活。在上层,每朝每代的皇室及王公贵胄都有自己的御用文人、艺术家、建筑师、医生、戏曲表演者、天象观察家等等一系列为他们服务的专家组成的机构,也就是说,每个皇帝和王公贵胄都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圈”,而且人才济济,成龙配套。在教育方面,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开始,中国就有了国立大学,天子设的叫“辟雍”,诸侯设的叫“泮宫”,到隋炀帝时改名为“国子监”,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末,国子监变为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在底层,凡有居民点的地方就有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官方并不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文化养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文化导向,其实官方并没有把六经发给人们指定为必读书,也没有兴办过什么群众性的文化事业,除了各地供选拔人才用的贡院,再不给老百姓提供任何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但是,只要有一段相对太平时期,民间便会展开极富创造性的、生龙活虎的文化活动。中国地域辽阔,分成各个不同的地理板块,又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在信息很不流通以及“山高皇帝远”、官方的主流意识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中国的文化创造、创新在每朝每代都会呈现出式样各异、特色鲜明、缤纷多彩的壮观景象。同时,在官办的大学之外,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开设了私立学校。“辟雍”和“国子监”都是免费的,学生不仅不缴学杂费,还领取津贴,孔子的学校可是要收费的,只要交“束修”,孔子就收为门徒。子曰“有教无类”,缴了十条肉干的人,不分良莠贫富,孔子一律来者不拒,插班生也好,外地生也好,择校生也好,都平等对待,从不乱收费。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从教育开始的。孔子是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始祖,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典范。他有门徒三千,算来每年有三万条肉干的收入,在今天也有上“财富榜”的资格了。

官方的主流文化反映的是朝廷的意志,供少数人享受的,而在官方文化之外,更大量的是民间创造的文化。什么叫“文化”,那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表现。这当然只有最贴近生活、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民群众以及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代表人物最具有创造力。在相对太平时期,人们对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和对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同样迫切,饱暖之后就需要精神享受,要娱乐、要玩耍、要观赏和阅读。王公贵胄有王公贵胄的玩法,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玩法,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玩法,因而,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品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一齐上的多样化的文化创造与创新,在中国这块国土上,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数千年积累下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文化遗产,今天成为我们可以在世界上自豪的资本。

宫廷和王公贵胄的文化生活是靠纳税人的钱养了一班人专门为他们服务的,那可说是封建国家的“文化事业”,但老百姓与知识分子想过文化生活就得花钱,一般官员过文化生活也得自己掏腰包。即使“公款消费”,也是一种消费。上有所好,下必随之,上层喜欢“声色犬马”,老百姓当然也喜欢“声色犬马”,不过档次有高低差别罢了。于是,不止是各类戏曲杂技,印刷出版、舞榭歌台、园林布局、玩物摆设、首饰佩戴、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的制作等等自然而然地逐渐产生。有想满足精神生活欲求的消费者,必然会出现满足这种欲求的生产者、供货商,这样,文化产业便应运而生。中国首先发明造纸与活字印刷术不是偶然的,那是中国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对文化成果的载体——书籍有大量需求的必然结果。历朝历代实施的“开科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促使私人学校长盛不衰,莘莘学子对书籍等文化用品的需求量很大。从《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中可看出,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