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 (第1/4页)

当然,政治人物也有心怀民族和国家的,这样的人自然值得自己出手;但至少有一多半,赵无极却觉得他们活在世界上属于多余的人。

不过,赵无极还没想好处理这事的步骤,叶海谈了一个消息,差点把赵无极吓出心脏病的事来。

原来,这个汇报会将邀请新闻单位参加,同时根据华宣部的指示,将在汇报会上对赵无极进行采访,并且,将在全国主要媒体上对些次汇报会上取得的成果进行报道。

“你们准备没准备新闻通稿或介绍此次成果的文件?”赵无极虽然差点吓出心脏病,但还是冷静地问道。

“有呢。请赵院士过目。”叶海拿出一叠材料。

赵无极只花了五分钟,就把十几页准备给记者的材料看完了,如果不是怕引起叶海的疑心,赵无极甚至扫瞄一眼就能知道大概内容。

“这个新闻发布会,我不同意!”看完材料后,赵无极指着材料认真地说道。(未完待续。)

270章 谁才是无冕之王?(3更到!求月票推荐票!)

“啊,赵院士,为什么啊?”叶海遵嘱来征求赵无极的意见,只是一种礼节,因为工程院的领导早就定好了,一个普通的院士或研究员怎么能轻易否定领导的安排呢,而且,赵无极还“不在编”。

赵无极自然知道叶海心中所想的是啥,哎,华夏啊,就是脑子里缺根弦!

因此,他指出几个地方,“叶所长,你看看这些文字,如果流传出去,我想,要不了三个月时间,米国、倭国等国的材料学专家,就能推导出我们的方法步骤和采用的工艺,从而让我们的努力打了水漂。”

“啊,还真是呢,我怎么没想到呢?”叶海作为科研工作者,脑子自然是不笨的。

因为这份材料,为了让外行看得懂,除了具体的工艺步骤没写外,包括工艺、方法的名称都跃然纸上,一句话,让一个拥有高中文凭的学生,凭借这张报纸都能读懂一份科学发明,难道,国外那些科学家还读不懂没写出来的那些内容,譬如某某作家写到某事时,落下“……此处省略1150字”,此处省略“……820字”,在小说中,那男女外貌、身材此前都写了,难道读者不会想像?

“工程院此前的成果汇报会,也是这样子的?”赵无极问道。

“哎……”叶海哼出的这个词,意义相当不明。

“叶所长,你知道我的身份吗?”赵无极决定动用一下他的那些头衔。

“知道啊,我们所里传达了文件,你是工程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呢。”叶海说道。叶海本人,只是一个研究员,还不是“院士”,因此也只知道赵无极这个与工程院有关的“身份”。

“我告诉你吧。我除了工程院院士外。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科学院院士,另一个是科技部‘高级顾问’。”

“啊,赵院士,恭喜您啊!”叶海此时语态变得更尊敬了。

“你先看看我这两本证件。然后我有事要正式告诉你。”赵无极把三个证件摆在了叶海的面前。

等叶海看完之后,赵无极用纸迅速写下了几条要求:1。取消媒体采访;2。他下午要作有关“技术保密”的专题演讲;3。尽量缩减非专业领导出席成果汇报会人数,控制人员范围;4。有关此次成果发布的任务技术信息,不能带出会场;对进入的非本项目的科学家要进行安检。以防窃听、拍照等方式泄露国家秘密;5。工程院如果觉得上述要求难办,可汇报给科技部;科技部如果觉得难办可汇报给政务院主管领导!

“你立即去找你们的院长,把这张条子递给他,并请他决定或转给上级。”赵无极将纸条递给叶海后叮嘱道。

“是,赵院士。”叶海爽快地答应道。反正,他就是跑跑腿,赵无极是科技部的顾问,相当于副部长级别的官员(非实职),虽然他觉得赵无极有些小题大作,但他还是不敢得罪。

至于赵无极如此年轻就是神马科技部顾问。叶海到不敢小看,更没有怀疑。因为。他们两人在招待所的房间里,至少谈了一个小时的专业话题,赵无极对材料学的熟悉,以及材料科学的理解,比他深厚得多。再说,赵无极在三零三拿出的几项研究成果,是**的,沉甸甸的。

叶海这样身份的科学家,还不够资格知道赵无极那分关于高新技术与科技工作的建议。

叶海离开后,赵无极开始构想在下午的成果会上讲点什么。

其实,在赵无极看来,这个“成果汇报会”根本没必要开,既然同领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