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 (第1/4页)

彩电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审核异常严格的事,都与赵无极有关,但他终于没有说出口。

陈洪仁作为一个资本家,虽然也觉得国家搞那么多彩电生产线不行,最终要出问题,如果在西方国家,肯定有很多企业倒闭,但他却没有好的“说辞”,因为,你用西方国家那一套去给这些政治大佬们讲,大佬们怎么会听呢,我们是社义国家啊!但是,赵无极用了一个“重复建设”的概念,轻松地止住了这一场投资竞赛,也即止住了资金浪费,不得不说,那家伙真的很妖孽!(未完待续。。)

ps: 只要不停电和网,在11点30分之前还会上传一章。

390章 只要有他在事情就多了

见陈洪仁都以两人没说过上面的话为辞,来稀释这次见面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刘静一再不明白赵无极的重要性,那他还真是白活了。

关于赵无极这些证书到底代表着怎样的水平,刘静一自然也不好再问了。他回到学校后,立即找来赵无极的相关资料,果然在各类文件和通报中,多次见到了赵无极的名字,至于赵无极上了公开媒体的表现,学校宣传部也有专人在搜集资料。

将这些材料分析完之后,他就准备去找学校书记商量,毕竟,这是一个大事,要校党委讨论通过才行。谁知,就在他去找书记时,书记正拿着一张报纸津津有味地看着,而那篇长文的标题竟然是《拯救雷根总统,赵无极被誉为米国英雄》。

天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也不管书记是否看完,立即把报纸给抢了过来。

“哎,我说,老刘,一张报纸也要抢,你到底要干嘛啊。”书记姓李名小明,比刘静一要小几岁,但起家本领还是在教学方面。

这种新闻报道,看了第一段也就大致知道了内容,原来,赵无极还是“华夏驻米国青年形象大使”,在米国总统雷根举行荣誉职务授予仪式时,雷根总统突然遇刺,赵无极以刚拿到手的金质奖章,击落了飞袭而来的子弹,被米国和世界主要媒体称之为“米国英雄”!

刘静一很快就放下报纸,平息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李书记,我就是来找你商量的,与这个赵无极有关。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校地合作项目落户到卢江,这样,学校就可与赵无极同志近距离接触。”

“卢江?这个距离可远了一些,不过。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但如何说服其他党委成员呢?”李小明这话,其实是表示他并不同意刘静一的意见,但如果刘静一能够说服他,那么,这个项目放在卢江也行。

听李小明这样一说,刘静一就有底了,他于是把从陈洪仁及刘源甫那儿得来的消息整理成几条与李小明一起分析。

当然,他的说辞主要是从学校的利益角度来分析的。

能做到大学党委书记,智慧也不是盖的。李小明,本就是西川人。对梓州和卢江的事情也很了解,他立即从这个项目落户卢江,有利于卢江发展方面补充了几条。

于是,因为赵无极,这所大学两个最高领导就决定了这个初期资金100万元,后续每年约有20万元投入项目的命运。

虽然这个合作项目,后来成了华夏高校地方合作的典型项目,其取得的经验可以写几本书,还被称为“西川师大现象”。但是,也不得不说,这件事也是拍脑袋的产物。

赵无极当然不知道刘静一与刘源甫,刘静一与陈洪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谈话,目前更不知道西川师大的具体打算。

但是,当他在放下曾萍老师的电话后,匆匆来到胡永生办公室时。胡永生把西川师大发过来的公函递给赵无极后,赵无极才明白自己母亲的想法。

“我们接到西川师大的公函后,看了看他们的条件。觉得这对于卢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常委会没有等你回来就通过了。而且,刘校长的意思也是快点决定下来,等你回来后就把这事儿搞成。呵呵,你看……”

胡永生也多次感受到赵无极的妖孽,虽然这件事,大方向肯定没有错,但这种“校地合作”他还真是不觉得有多大油水可捞,除了初期那100万块钱好像不错外,以后每年不就20万块钱嘛。

“胡书记,这肯定是好事。县上没提什么条件啊?”赵无极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

“县上没提什么条件,因为他们就这样一个项目。他们到是向我们提了一些条件,当然,这些条件要等他们来了之后具体落实。”

“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条件?”赵无极有些不明白。

“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