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部分 (第1/4页)

设定也是当初王安石贤相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由于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利息自然也不能相同,你不能以长江周边地区效益,去设定陕西地区的利息,那摆明就是坑百姓呀,而且农民也可以以粮食抵偿,无须赔偿其中的差价,这也能很好的杜绝此现象。一旦利息设定好了,再由皇上授权,发放给各地。

由各地官府代为宣传,但是由我们商务局进行审查与放贷和设定耕种计划,钱粮不过官府的手,然后由三司进行最后的收支和统计。刑部可以专门以此立法,告知百姓,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

如此一来,各地官府无钱财过手,他们宣传的时候,绝不会蠢到去虚报利息,我们商务局还能在百姓来贷款的时候,监督是否有人强制性让他们来的。然而,官府将利息告知百姓后,也以此限制了商务局虚报利息。商务局将百姓的贷款上报给三司的时候,三司批出款项的同时,就能初步计算出来年能够收回多少,以此来限制商务局从中以公谋私。反之,商务局的记录同样能够监督三司。另外,刑部立法后,还能成立一个监察部门,专门负责审查农业方面的。当然,我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架构,具体方案,还得再深入讨论,必须得细化成很多部门,以求达到全方面相互制衡,绝不允许任何一个部门独揽粮权,务求打造一个庞大的农业管理机构,促进我大宋农业发展。”

蔡京道:“皇上,老臣十分赞同经济使此举,这一法无疑更加完善以前的青苗法和常平仓,大为可行。如今朝廷正决心复兴江南,而前有方腊贼子作乱,那里的百姓深受其苦,农田荒废,若是引用此法,无疑能很好的帮助那里的百姓,也能更快的复兴江南农业。”

赵桓也站出来道:“儿臣附议。”

李邦彦等人也都站了出来。

李奇见还有多数人不为所动,笑呵呵道:“皇上,此法利国利民,唯独伤害民间那些放高利贷的财主们,相信只有他们才会不赞成此法,因为此法能够很好的防止他们坑害百姓。”

宋徽宗一听,险些笑了出来,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

“微臣也赞同。”

“臣附议。”

。。。。。。

其余大臣听了,那还得了,如此时不站出来,不就成了高利贷了,赶紧站出来表示赞同。因为李奇并没有让商务局独揽大权,所以,他们也不是不能接受。

李奇趁热打铁道:“皇上,国家的粮食储备关乎国之大计,刻不容缓,应当尽快颁布法令,鼓励农业生产。不仅如此,朝廷还得鼓励粮食进口,免除粮食进口税,并且给予那些运粮食来我国的外国商人一些优待,还得鼓励我大宋商人去周边国家掠夺,哦不,进口它们国家的粮食,哪怕是用走私的方式也行,以来填补我国的储备。另外,还得严格禁止民间商人对外出口粮食,而且必须得严惩,以示警告。商农双管齐下,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振兴我大宋农业。”

宋徽宗听得是频频点头,道:“不错,不错,应当如此。咳。既然诸位爱卿都赞成李奇这一套中常平仓法,那好,李奇,你加紧拟写出一份章程呈上来。”

“微臣遵命。”

李奇心里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面来势汹汹,吃货们努点力,看看还有月票不,投给小厨师吧。)(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一章 秋后算账(求月票)

王安石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的新法却断断续续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制度不管好不好,但是你变来变去,其后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造成管理秩序十分混乱,别说百姓了,哪怕是很多官府都不知道如今到底是一个什么制度,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制度,他们也甭管老百姓死活,反正把各种税收收上来就行了。所以,必须得重新打造出一套新秩序,进行统一管理。

另外,李奇也想借着常平仓制度,引入一个银行的初步概念进来,为以后做打算,至于成功与否,那他可就不敢多想了。

因为不管是王安石的青苗法,还是李奇这种新式的常平仓制度,都需要一个中间机构,面向农民发放贷款,这就是类似于后世的农业银行,只要这一举措成功了,那么就能很好的提升朝廷的信誉,一旦百姓重拾对朝廷的信任,那么对于货币的改革以及流通就有莫大的好处。

所以,开创农业新秩序,也是商务局将要面临的一个难关,好在北宋的知识分子的确够多,多的都已经溢出来了,可以想象的到,一旦这个方案将要施行,那么必定要扩充很多部门,这样一来便可以人尽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