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某龃γ矗�

洪昇姐妹们的别号中,都有一个“香”字,姐妹们的诗集名称中,也都有一个“香”字。“香”字代表的是花,故称为“众香国”;也代表美好的女子,美女的诗习称“众香词”,更何况这些女子的诗集中,又都冠以一个醒目的“香”字!另外,这些才女们的别号和诗集中,又都用一个“楼”字,这个楼,就是“香楼”,就是“红楼”,这同“红楼”一词代表富室闺阁的含义完全吻合,无怪作者最后确定的书名为《红楼梦》。《红楼梦》,就是洪昇同“西陵十二钗”姐妹这些红男绿女们悲剧人的南柯大梦!

洪昇在《长生殿》中,写了“埋玉”的悲剧故事,为了一个“玉”字,搞得身败名裂;姐妹们结社仿唐寅“葬花”,为了一个“香”字,也都闹得年轻夭亡、“千红一哭”。康熙皇帝名玄烨,康熙朝避讳玄字,代写为元,元妃就是“玄妃”。元妃不要“香玉”,就是清廷不用“香玉”,就是当时的社会“埋玉葬花”的现实折射,《红楼梦》作者的内心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二钗》系统:海棠社桃花社的故事(8)

《红楼梦》作者写的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把“蕉园诗社”成员们都集中到“大观园”里,把她们长达十几年的诗社生活凝缩到同一时间内,这是文学创作三一律的需要。洪昇以创作传奇见长,戏曲对三一律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无法演出。但《红楼梦》中描写的十二钗,其身份、地位、才情、性格、举止、命运以及与主人公的关系,都是基本尊重事实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的故事(1)

第五章《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的故事

中国古代三角恋爱的故事不多,以三角恋爱故事做基本素材写小说更是凤毛麟角;即使写一男多女的几角恋爱,一般也都处理成令人恶心的一夫多妻结局,而不会处理成排他的两组婚姻关系。《红楼梦》小说确实是个例外,它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为主线,围绕着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主角,谱写了一部十分摩登现代的三角恋爱凄婉颂歌。

但是,故事美则美矣,哀则哀矣,却总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感觉。书中的宝、钗、黛三个少男少女,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一朵花刚刚含苞待放,但总给人一种过度成熟的味道:宝钗待人处世是那么圆滑老到,腹中的知识又是那么丰富渊博,简直就是一个成熟过度的女夫子形象。宝玉平素给人一种情窦初开的翩翩佳公子形象,但与薛蟠、冯紫英、琪官和妓女云儿大唱《红豆曲》时,给人的印象确是一个游戏于青楼楚馆的情场老手的过度成熟形象。

黛玉的形象总应该是一个清纯少女吧?事实也不然。请看她的代表作品《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

第一节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不信的话,朋友们可以把由陈子龙作序的柳如是诗集《戊寅草》、由林天素作小引的《柳如是尺牍》寻来一读,从中体味一下陈柳分手后的哀怨情绪,然后同黛玉的《葬花词》加以比较,方信予言不谬。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宿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迫不得已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她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杭州西溪漂泊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