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回抄配上,再用宫廷出版机构印刷发行,流传天下。于是,印行程高本的程伟元和高鹗,成了朝廷的文化特务。这真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动人故事。可是,可信度又有多大呢?

其实,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红楼梦》产生于康熙年间,那时候,乾隆皇帝、和、曹雪芹都还没有出生,当然不会去搞什么大阴谋。

《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宝玉的这些思想,其实就是康熙年间江南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思想。那种“男泥女水”观念,乍听之下似乎是先进思想,深究之下就会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清兵下江南后,推行了严酷的剃发易服政策,号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高压之下,这些不肯合作的封建知识分子,也只好违心地剔去头发。在他们的心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根深蒂固,剔发易服在他们心中,是干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因此极端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是“须眉浊物”,不如女人。因为女人是无须剔发易服的,所以贾宝玉“见了女人就感到清爽”。那么,他为什么又把结了婚的女人视为“鱼眼珠子”呢?结了婚的女人,同剔发的“须眉浊物”生活在一起,自然也不干净了,只有没有出阁的纯洁少女,才是最纯洁高尚的“水做骨肉”。从以上分析可见,《红楼梦》中的“男泥女水”思想,实在谈不到是什么先进思想,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们真实心理的记录而已。

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思想,也是当时江南文人的普遍思想。明朝后期,东林党人出身的文臣,在朝廷以“敢谏”著称,海瑞罢官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敢于抬着棺材上朝,真是“浊气上涌”的极端表现。明朝皇帝,大概是杀谏臣最多的皇帝,但东林党人前赴后继,仍然屡屡苦谏,轰动天下。而武将呢?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关外建州女真铁骑,一筹莫展,屡战屡败,只好用战死报效朝廷,表示忠贞。明朝灭亡后,在江南士大夫中,普遍对三百年大明何以亡国,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认为,不是皇帝昏庸,而是文臣武将误国,他们以死博得虚名,却把大好江山断送了,害得崇祯皇帝上了吊,真是像贾宝玉说的那样:“置君父于何地”?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确实十分活跃,封建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意识进行了全面反思,提出了许多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戴震等大家的著作中。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它的许多观念为后来康梁变法、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五四运动所接受,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先河。

《红楼梦》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作者洪昇又生活在当时思想极其活跃的浙江,在《红楼梦》中表现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痕迹,是必然的。不过,对《红楼梦》中表现出的这些思想,也不能无限上纲、任意拔高,他们仍然不脱封建正统思想范畴,不是什么摩登的现代思想。实话说,看了清初三大家的文章,你会感到,《红楼梦》对当时的思想体现得是很不够的。这也难怪,《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不是政论文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红楼梦》系统——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1)

第六章《红楼梦》系统——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

《红楼梦》中的“甄士隐”与“贾雨村”,是紧密联系又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如果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那么书中这两个人物则无法理解,如果把《红楼梦》的背景拉回到明清交替时期的江南,则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两个象征性人物,“甄士隐”寓意是“真士隐”,他的原型是陆丽京;“贾雨村”寓意是“假愚存”,他的原型是阮大钺。

《红楼梦》书中所说的“末世”,并非指一家一族的“末世”,而是特指明清改朝换代时期,全社会的“末世”。书中《好了歌解》,说的就是政权交替后骤富骤贵的特殊情景,《飞鸟各投林》,说的也正是大明王朝灰飞烟灭时的特殊景象。

第一节 甄士隐与洪昇

一、《红楼梦》书中明文记载的“甄士隐”的故事,

有十个主要情节:

其一,“甄士隐”是“东南”“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居住的一个“乡宦”,“姓甄,名费,字仕隐”,家中是“本地望族”。这个“甄士隐”“生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饮酒吟诗为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