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请朋友们注意,在《红楼梦》中交代,这个人姓贾名化字时飞,原籍“湖州”人氏。他一出场,便吟咏一首《咏月诗》:“每逢三五便团阑,满把晴光照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紧接着又口吟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些描写,使人觉得既叠床架屋,又莫名其妙。原来,这里也没有什么深意,不过要交代他的原型就是阮大钺罢了。“姓贾名化字时飞”,意思是“实非假话”,乃是真人。“原籍湖州人氏”,交代阮大钺原籍乃湖北人,此时寄住南京。那首《咏月诗》,既表达了这个人一旦飞黄腾达,便不可一世,也暗含着他的名字,“大月”与“大钺”谐音。那口吟的一联,代表着阮大钺寄居南京期间,所做的两部传奇:《摩尼盒》与《燕子笺》。《摩尼盒》乃“盒中装玉”的故事,《燕子笺》便是“钗化燕子飞去”的故事。同时,此联也暗指阮大钺于南明早期在南京待价而沽,跃跃欲试的实情。

阮大钺这个人是编写传奇的专家,在《红楼梦》中他的化身是贾雨村,《红楼梦》作者要让自己的故事“问世传奇”,正是用“假语村(贾雨村)言”敷衍故事。《红楼梦》作者洪昇本人就是传奇之家,他创作《红楼梦》是以传奇手法写小说,就以书中的各个情节,几乎都可以直接在舞台上搬演。作者故意交待创作此书是使用“假雨村言”,又让这个贾雨村为该书开头结尾,目的就在于交待《红楼梦》创作的传奇手法。

《红楼梦》五个题名者及其文化渊源(1)

第七章《红楼梦》五个题名者及其文化渊源

第一节 《红楼梦》五个主题与五个书名

一、对《红楼梦》五位题名者的再考证

红学界公认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代乾隆中期,红学界诸位高居掌门地位的大师,经过了比“经院哲学”还要烦琐的考证,也没有找到石兄、情僧、孔梅溪、吴玉峰这几个人,当然更说不清这几个人同《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关系了。笔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断《红楼梦》根本不可能产生在道学气氛浓郁的乾隆朝,而是明末清初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是明朝中后期艳情通俗文学的延续。脱离开红学界几乎挖地三尺的乾隆朝,到明末清初的文学大观园中,去考证《红楼梦》的五位题名者,很容易就一目了然了。

笔者经过十几年艰苦考证,基本搞清了这五个题名者的生活原型:那个为洪昇作品“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就是洪昇的老朋友、盘山“青沟峰”的住持智朴禅师,俗称“拙和尚”,又叫“拙道人”;那个为洪昇作品题名《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原型是洪昇的老师、清初诗坛领袖王士;那个题名《红楼梦》的吴玉峰,原型是洪昇的忘年交、著名西昆体诗人吴乔。

问题是,洪昇在《红楼梦》书中,使用的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化名。那么,洪昇为什么要如此为他们化名呢?换句话说,如此取化名,其思想文化根源在哪里呢?笔者对这方面又进行了认真的文化考证,结果如下:

1。所谓“石兄”,其文化来源就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会稽外史,蝶庵,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1579)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1689)年,享年九十三岁。张岱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早年生活奢华,用他自己的话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可谓集纨绔子弟的豪纵习气与晚明文人的颓放作风于一身,也可谓集官宦子弟的没落生活与多才多艺的良好教育于一身。

受晚明王陆心学的影响,张岱的祖父从小便要求他,读四书不要读“朱注”,只读白文,其内容靠自己去理解。在那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时代,张岱养成了强烈的异端思想,也注定了他科场屡屡失利的必然下场。明亡以后,张岱坚持民族主义观念,拒绝出仕,临死前还郑重要求在墓碑上写明“明人张岱”字样,决不做清朝顺民。正由于他的这种处世原则,世人都称呼他为一块顽石,他自己也“人呼为石公,便以石公为号”。张岱具有“补天”之才能,却生逢天塌地陷的时代,一生“志在补天”,却始终被社会所遗弃,近代研究张岱的学者,都把他称为“一块被遗弃的补天石”!

张岱在明亡之后,长期避居深山,偌大家产被焚掠一空,整个后半生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但茅檐竹屋、瓦灶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