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梦》虽然题材和体裁不同,但作品的主题思想、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神化系统、悲剧结局都是那么的相似!这是为什么?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后者刻意模仿,或者作者根本就是一个人。为此,我下了很大功夫,专题研究《长生殿》作者洪昇的生平。研究之下,我发现,洪昇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家庭,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造成家族没落;又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造成“子孙流散”的悲剧,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昇年轻时,生活优裕,受教育良好,纨绔作派又养成了“情种”性格;中年时洪昇夫妻从家庭出走后,后半生在北京过着极端贫困潦倒的生活,但傲岸潇洒如故。又由于在“国丧”期间寻欢作乐,被朝廷革去国子监生资格,彻底断送了仕途道路。这一切,同《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交代的作者创作此书的思想基础完全相同。根据以上考据分析,我写出了第一篇论文《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这是我研究《红楼梦》的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这一步另辟蹊径,在“曹家店”之外找到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解开了《红楼梦》研究第一个基本问题。

其后,我集中精力,转入对《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原型的考证。开始,我一直认为,洪昇的那个为丈夫几乎还了一辈子眼泪的妻子黄蕙,和洪昇的两个青年早逝的聪明美丽的妹妹,就是书中十二钗的原型。但研究越深入,越感到难以自圆其说,书中那么多活灵活现的姐妹,如果只有三个生活原型,任何作家都很难创作出来一个号称“十二钗”的女性群体,即使运用什么“分身法”勉强写出,也不会像《红楼梦》书中描写的那样活灵活现!为此,我特意翻阅了各种涉及清初历史的杭州史志,终于找到了“十二钗”的全部原型——“蕉园诗社”的“前五子”和“后七子”——洪昇的十二个才女姐妹!这些女儿,曾结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子诗社,她们为自己取过诗人的别号,出版过个人诗集,确实是一群才气纵横的女儿。她们的命运又同属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不是青年早逝,就是痛苦终生,与《红楼梦》“薄命司”中的“十二钗”命运完全吻合!在此基础上,我写出了论文《大观园诗社和蕉园诗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我研究《红楼梦》迈出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破解了正统红学百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曹雪芹身边无姐妹原型的困惑,基本解决了《红楼梦》研究的第二个基本问题。

。。

土默热红学研究自述(2)

其后,我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入对《红楼梦》大观园原型的考证。大观园在《红楼梦》书中,既像天堂一般美丽,也确实是宝玉与姐妹们一群青年男女心中的天堂,任何作者凭空杜撰都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如果洪昇是《红楼梦》的作者,“蕉园姐妹”是红楼女儿的原型,大观园必然是洪昇与姐妹们儿时共同的故园。带着这个推论,我先后五次南下杭州,专程考察洪昇的故乡——杭州著名的湿地公园西溪。结果完全证实了我的推论:洪昇的故园洪园就是《红楼梦》书中怡红院原型,洪昇老朋友高士奇接待康熙南巡的“竹窗”就是潇湘馆的原型,“蕉园姐妹”柴静仪的“柴门”就是稻香村的原型,千年以来鲜花香草遍地的“花坞”就是蘅芜苑的原型,芦花如雪的“芦雪庵”就是秋雪庵的原型,如此等等,《红楼梦》大观园中所描写的全部景点,在洪的故乡西溪都找到了恰当而决不牵强的原型!在此基础上,我绘制了“大观园原型示意图”,撰写了《大观园导游图》等论文,引起石破天惊般的强烈反响。这是我研究《红楼梦》迈出的第三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这一步推翻了以往红学界对大观园原型的种种附会,基本上解决了《红楼梦》研究的第三个基本问题。

《红楼梦》研究三个基本问题的破解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三位一体、互相支持验证的完整体系:大观园是作者儿时的“天堂”,姐妹们是作者青少年时的玩伴,作者洪昇就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三次“家难”作为经线,把自己昔日同姐妹们的亲密感情经历作为纬线,纵横交织地放在杭州西溪这个大观园原型之中,演绎了千古绝唱的《红楼梦》故事!作为一个作家,用亲身经历为线索,用自己姐妹为原型,用自己故园为背景,创作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比这更顺理成章的解释吗?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问题之外,我对《红楼梦》的研究还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个解决的是关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和《红楼梦》五个题名者的问题。经过艰辛考证,终于证明了京东第一名山“盘山”的“青沟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