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1/4页)

一时间,西方教名声大震,声势已盖过东方三教。接引准提二人对此自然是欣喜不已,在收下众多弟子之后,便整日讲道说法。

其他众圣自然也清楚西方教的作为,其中多有不屑者。教派之中,只要是未能斩尸的弟子,便要从大教之中分得气运,以此供其修炼。如此一来,若是所收弟子过多,大教气运过于分散,门下弟子修炼速度岂不是奇慢无比?如此却是有些得不偿失。

老子得知西方所为,倒是微微放下心来,对西方也不似先前那般忌惮了。而其他几位圣人皆是冷眼旁观,对西方所为不予理睬。

不过,众人让未曾想到的是,西方教虽是声势大震,却未曾趁势于人族之中传道。如此,倒是出乎众人意料之外,这般作为,显然不合西方二人性格,尤其是不合准提道人的性格。因此,众人纷纷想道:“难到西方有何阴谋不成?”于是,众人纷纷戒备不已。即便是通天也是如此。

众人却是不知,准提接引当然想过趁此机会,在人族传道。可二人心中也是顾虑重重。如今帝舜已亡,而西方教在人族本就根基浅薄,没有帝舜的支持,想要传道恐怕是千难万难,况且此番收了如此多的门人弟子,也需消化一段时间才行。

于是,准提与接引二人商议一番之后,便决定暂时放弃于人族传道之事,全力经营西方,也好稳固后防。

。。。。。。。。。。。。。。。。。。。。。。。。

再说帝舜身死之后,商均与大禹领着一干人等,朝着九爪神龙消逝的地方拜了九拜,随即带着帝舜的遗体,回转国都,宣告天下,举国大丧!

大丧之后,依照舜帝临终前地旨意,商均登上了共主之位。而大禹为了避嫌,躲避到阳城。商均继位之后,威望实在太小,天下的诸侯看在眼里,心中皆是不服。于是便纷纷离开商均而去朝见大禹。

如此,在诸侯的拥戴以及三番四次的较量之下,商均最终无奈退位让贤,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位人族共主,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姓姒氏,史称夏禹。

————————————————————————————————————————————————————————————分割

(第二更送上,好久没有人打赏了,各位大大给点赏赐吧!!!!小菜感激不尽!!!————求票,求推荐,求收藏,求评价,求打赏,求包养。)

第三卷 第一百零五章 夏禹治世

却说夏禹继位之后,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此同时,中原各部落已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夏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

当时,古越部落族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夏禹的命令。夏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夏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自此夏禹的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武功赫赫,震慑天下,人莫不尊!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

在治水的过程中,夏禹曾经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

夏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大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然后进行管理,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朝中政教。

夏禹却不同于往常帝王,自轩辕黄帝以来,众位帝王即便拜入截阐二教之中任意一教,可对另外一教也是对有依仗,最多不过是稍稍打压一番,可夏禹却是不屑于此,做事强势至极。在他刚一继位之后,便开始打压阐教,更是列举出阐教辅佐几位共主的失败事迹,以此打击阐教于人族的道统。如此几番下来,阐教在人族毫无形象可言,成为了人族最不受待见的教派。

在夏禹的打击下,阐教不得不暂时放弃在人族传道,而夏禹做成此事之后,不由得有些志满意得。可细细观察之下,才发现,如今人族之中已完全是截教一家独大,如此恐怕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