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1/4页)

从今以后,根据地内的所有人,都将实行有偿劳动,废除大锅饭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幼儿可以免费获取食物等物资,不分男女,不分人数。

儿童则必须去学校学习,完成一天的学业则给对应的学分。

少年则半天去学校学习,半天去选一门技术。不限定技术种类,铁匠、木匠、种田、放牧、骑术等等都可以,所需的生活物资是根据学分和工分来换取。

青年以上到一定年纪的中年人,不分男女,则必须完成一天所分配的任务,内容多样,到时候根据需要指派,用赚取的工分获取生活物资。

差不多的老年人则也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看门,指点年轻人,传授经验等等,也将获得工分来换取生活物资。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则和幼儿一样,可以免费获取生活物资,并且会有人专门照料,给别人赚取工分。

这说起来简单,难点其实在于劳动所对应工分、学分的标准如何。如果标准定高了,那估计又一批人要饿肚子,标准定低了,又会有一群吃干饭的。而每个年龄段,还有性别不同都要有对应的工分标准。

光是定这个标准,就花了很多时间。当然了。胡广并没有具体去操作,否则就是十个胡广都不够用。

他只是给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工分标准的制定符合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人正常劳动后,都能获得正常的生活物资。

第二,对于根据地内所缺乏的职业技术。要在工分上有所侧重,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作用。比如说,根据地内缺少做生意的,缺少铁匠,特别是能制作火器的铁匠等等,年轻人如果选择学这些技术,那么所得到的工分就会多点。

第三,目前来说,要控制适当的劳动量。留出时间能让他们在干完活之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去学习。

第四,标准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天气因素,如酷热和严寒天气,刮风下雨程度,生病轻重等等,采用对应的增减工分方法。满足根据地人们的需求。

胡广的这四点要求,说说简单。真要做起来就难了。也亏了领任务的乌兰和塔娜作为女人有足够的耐心,根据胡广的指点,采集样本,收集各种人的意见,忙活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初稿,再开中高级会议进行商讨定稿。

这里还要说一点。就是为了鼓励先进,会有工分奖励,而工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和军功一样换取属于私人的土地。

比如说那些实验农作物的老农,当他们有收获的时候。无疑工分奖励会非常高,因为这是大功劳,造福整个根据地,造福所有人的。

还有其他的发明创造,只要能做出新事物,都会有个基础工分的奖励,而后看这发明创造对根据地的贡献程度再给予奖励。

当然,就目前来说,根据地内基本上实现得还是公有制,只是分配方法有所改变而已。等到哪一天私人土地变多后,就会慢慢地转向私有制。

这条路将会怎么走才符合明末的实际情况,符合根据地内的实际情况,这有待于胡广的探索。或者套句俗话,摸着石头过河。

胡广当心改革制度想着是好的,实行起来的时候会有偏差,便又安排王黑子的宪兵队在根据地里外几个地方设置了意见反馈点。

不管是谁,如果这个新制度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可以进行登记反馈,而后会送到胡广这边进行评估,到底是制度有缺陷还是属于个人问题。

另外,虽然尽量都采用了公之于众的打分标准,可每个人的工分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领导岗位的左右,如果觉得不公平,也可以把情况反馈给宪兵队,最终送到胡广这边进行确定性质。

当然,胡广也只是在补丁一开始实行后的一段时间内,是亲自处理这些反馈的。等补丁实施稳定之后,便把这个工作交给了乌兰等人一起处理,定时再把处理结果反馈到他这里看看。

如此一段时间后的一天晚上,胡宽一家人又再一次去找了胡广。

一大家子人坐在热乎乎地炕上,这一次,不用胡宽帮忙说话,乌兰自己就开口说道:“小叔,这个工分制真是好,大家伙们不但和根据地刚有时候一样劳动,还能用剩余时间去读书学习,再也没有人偷懒了!”

“还有,还有,二叔!”丫丫也在母亲说完之后,赶紧跟着说道:“那些兔崽子们上课都听话多了,以前偶尔还有的开小差、睡觉、说话统统没有了!”

胡广一听哑然,一个女孩子,竟然称呼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