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 (第1/4页)

中军帐里的文官武将一听,颇有点不高兴,有的藏在心里,有的露在脸上,却也没有办法。

可孙承宗的护卫还没来及准备,就听见帐外传来喧哗之色,而后有人便闯了进来。

孙承宗抬头一看,当即吃了一惊,失声叫道:“高公公,你怎么亲自过来了?”

来人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三大太监之一,高起潜。

只见他脸上的汗水滴答往下流,喘着气,阴着脸,尖着嗓子嚷道:“大事不好了,快快接旨吧!”

难道是要断粮了?没关系,这里的战事刚好结束了。孙承宗一边猜测着,一边赶紧接旨。

其他人的想法也和孙承宗类似,为此,有的人不无恶意地想着,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该不会是京师的那些人筹不到粮,都辞官不做了吧?

然而,当高起潜一念圣旨,这些文官武将,不管城府有多深,经历有多丰富,全都一下变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山海关竟然失陷,被建虏给占了?

他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念头是不相信。但这是圣旨,又是高公公亲自传旨,断然不会有错。到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为什么这道圣旨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来。

武将们可能还只担心以后如何面对占据了山海关,连通辽东的建虏,而文官们则还有另外的担心,朝堂巨变即将发生,大明今后该何去何从?(未完待续。)

530 鞠躬尽瘁

孙承宗接旨之后,让自己的副手马世龙领军移驻抚宁,这个离山海关最近的卫所所在。而他自己,则带着洪承畴立刻启程进京。

六十七岁的高龄,硬是只花了五天时间,赶了五百多里路,于傍晚时分到达京师。

虽然京师已经戒严,城门早已关闭,可孙承宗还是很快见到了崇祯皇帝。

在去文华殿的路上,赶过来迎接的是大太监王德化。他语速极快地把京师的事情快速给孙承宗交了个底。

在接到山海关失陷的消息后,京师形势极度混乱。首辅成基命为首的内阁主张皇上南巡,平定中原腹地的流贼之乱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建虏;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坚决不同意,主张再集结兵力,夺回山海关;另外据传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人主和,答应建虏条件换回山海关。至于户部尚书毕自严,早就为筹集勤王军粮草而病倒了……

就算长话短说,王德化也来不及把京师中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就已经到了文华殿门口了。

孙承宗举手整理了下衣冠,正待进去时,身子一晃,眼见就要跌倒。王德化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不碍事!”孙承宗稳住身子后,低声说了句,然后便跨进了殿内。

崇祯皇帝高坐御椅之上,听到内侍唱名后便看向大门。说实话,他心中是很恼火的。

京畿之地的战事一拖再拖,把全国的形势拖得极其严峻,流贼之乱,已成大明的心腹之患。粮草的筹集,更是把头发的愁白了。为此,还再次加了赋税。虽然知道是饮鸩止渴。可也不得不为。

更甚者,要不是战事拖到今日,又要动用山海关的火炮和兵力,又何至于被建虏攻下山海关天险呢?

想着这一切,崇祯皇帝长时间没睡好的眼睛中满是血丝,透着恨意。阴沉着脸,显得异常的狰狞。他盯着门口,就准备给孙承宗一个好看。

可是,当他看清门口进来那人时,却一下愣住了。

这名须发全白的老人,虽然官袍穿得很是端庄,可额头冒出的汗,汇集成溪,沿着尖瘦的脸颊往下流。眼角的皱纹很多。甚至连额头也多了不少。一脸的疲惫之色,仿佛一闭眼,就能马上睡过去。官袍空空,就如同里面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一根木材而已。

这是孙承宗?崇祯皇帝下意识地不相信。可仔细瞧着,却还是分辨得出来,眼前这个老人,就是之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孙承宗。不管他变得如何了。那眼神中的坚定从容之色,却还是未变过。

这一刻。崇祯皇帝想要质问、为难孙承宗的念头一下没了,脑海中只有震惊。

孙承宗竭尽全力,就按照平时的步伐,不慌不乱,不急不慢地上前觐见。

“臣孙承宗已夺取清水明月关,奉旨前来觐见。”

如果细心地听。能听到孙承宗的话中有一丝颤音,是力竭的原因。边上的王德化却听出来了,有点担心地瞧着他。

崇祯皇帝则根本没注意到,只是被孙承宗的话语所吸引,他没想到。久攻不下的清水明月关,竟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