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 (第1/4页)

想起大明几代皇帝为了建虏的事情劳心劳力,自己为了建虏更是夜不能寐、****操劳,崇祯皇帝都有种发狂的念头,恨不得撕碎了那些勾结建虏的晋商。

他越想越气,马上站住身子。吩咐身边的轮值太监道:“传旨东厂,把那八大晋商的九族都抓来京师。朕要把他们抄家灭族,千刀万剐!”

稍微停顿了下,崇祯皇帝又马上恨声补充道:“还有,边关还有其他商人与建虏有勾结的,只要有发现,也一律抄家!”

这时候的东厂。基本上处于半停工状态。东厂的缇骑,都被勒令不得外出,比起天启年间,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不是地下,是地窖,地狱的差距。

轮值太监一听东厂要重新出山,当即大喜,连忙尖声应了。

此时,徐光启已经看完急报,听到崇祯皇帝的话,下了一大跳。

虽然他比起其他官僚要开明,少有党争,多为民着想,可他毕竟是文官的一份子。而只要是文官,就不会有人想厂卫重启。

因此,他马上提高自己的声音,大声奏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看到崇祯皇帝脸上怒气不减地看过去,他连忙提醒道:“陛下,前朝厂卫之祸,犹在眼前,不可不慎啊!”

轮值太监在边上听了,恨恨地看着他,却不敢出声,毕竟这时候文官势力太强。

崇祯皇帝被徐光启一提醒,想起天启年间的时候,厂卫权势滔天,自己作为皇兄宠爱的藩王,却还提心吊胆过日子的那段不堪往事。想起皇兄之死,到底有没有厂卫在里面动手脚的谜,他犹豫了。

洪承畴此时也匆匆看完了急报,知道事态紧急,也紧跟着徐光启躬身奏道:“陛下,晋商之事,毕竟只是叫天军公布,其真实还有待确认。厂卫一出,民不聊生,天下必乱,陛下千万三思啊!”

如果崇祯皇帝要出动厂卫的话,无需内阁,也就是文官集团同意,只需要他传旨就成。这老虎要是放出来,天下会不会大乱不知道,文官就肯定不好过。

好不容易借着崇祯皇帝上台的机会,说动他把厂卫废了。要是因为这个事情重新放出厂卫,那实在是天大的祸事。

因此,洪承畴心中虽然相信叫天军所公布的那些事情,可他还是替晋商说话了。

而毛彩贵一个草民见到这种事情,早已伏在地上,不敢有一丝声响,胆战心惊地等着事情结束。

在厂卫的事情上,徐光启和洪承畴是在同一阵线上的。因此,他在洪承畴说完之后,马上也跟着道:“陛下,古之商人,还有弦高退敌。臣相信我大明的商人中,也不乏忠义之士,要是只听……只听反贼的一面之词,确实有失偏驳。臣建议,责令有司尽快调查此事,等事情有个水落石出后,再行定罪,以示陛下之英明。”

他原本是想说叫天军的,可觉得不够重量,就改为说是反贼,点明双方目前的敌对关系。之前想着为叫天军说好话,以便招安的事,和这个事情一比起来,他只能如此选了。

崇祯皇帝渡过了最初的震怒后,也慢慢地冷静了下来。眼前两名臣子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说得话不是没道理。在沉吟了一会之后,他便又吩咐道:“既然如此,请首辅过来再议一议有关调查晋商和招安叫天军之事!”

洪承畴和徐光启听了,互相看了一眼,明显能看到对方的神情轻松了一点。只要皇上不冲动,他们都相信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他们所需要的。

(未完待续。)

538 菩萨还是阎王

不出洪承畴和徐光启的意料,和内阁商议的结果,是反贼的话不能尽信,需要调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结论。至于去调查的人力,自然不可能是厂卫了。

原本因为叫天军的出现而提前引发了崇祯皇帝用厂卫的想法,可由于文官集团的阻挠,使得这个想法刚出现便被泯灭了。

要是崇祯皇帝有了厂卫这另外的一只耳朵、眼睛,文官就再难像以前一般,想让崇祯皇帝知道什么,他就只能知道什么。

而对于招安叫天军的事情,最终却是没有结果。虽然崇祯皇帝倾向招安叫天军,但已没有文臣支持。理由是要这么做了的话,天下有能力的人都去造反了。对于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姑息。

至于私底下的原因,自然是怕叫天军万一真被招安了,不但可能会多一个战功彪悍的武夫,还可能让崇祯皇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从此不再全信文官集团,和以前的皇帝一般再次启用厂卫,玩平衡之术。

不过叫天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