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1/4页)

“如果我远征军七月包围平壤;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一鼓而下;平壤已经攻克;战争已经结束;通济渠是否中断已无关大局;一是正在围攻平壤;粮草辎重正由水陆两道源源不断运往平壤城下;通济渠暂时中断已经影响不了战争结果。反之;我远征军若未能于七月包围平壤;战争进程严重延误;那么也有两种结果;一是延长战争时间;暂停攻击步伐;稳固已占领区域;等待明年春天再打平壤;还有一种结果是就此结束战争;无功而返。这种情形下;通济渠是否中断;同样不会危及到东征胜负。所以;齐王出京戡乱的最佳时间便是七月;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

杨庆稍加沉吟后;问道;“我几十万卫府军杀进高句丽;水陆夹攻;势如破竹;哪里要等到七月?”

现在通济渠一线的局势急剧恶化;通济渠随时都会中断;齐王杨喃越快进入戡乱战场;就能越早逆转危局;这对东都政局和东征战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为何非要等到七月?现在距离七月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变化;一旦这些变化让东都和地方官府彻底失去对通济渠的控制;那么就必然会对东都战场造成严重危害。

杨潜苦笑摇头;“六月;是远东的雨季;高句丽境内的所有河流都会暴涨。战争期间;高句丽人会充分利用这种天然优势;不惜决堤放水;以滔滔洪流来阻御我远征军的前进步伐。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把我远征军包围平壤的时间拖到八月;那么他们就有一线机会把战争拖到冬季。冬季来临;大雪一下;我远征军如果还在平壤城下;必定败亡。所以;我远征军如果未能在七月包围平壤;那么攻击难度将成倍增加;停止攻击是最理智的选择。同理;我远征军如果未能在九月攻克平壤;就必须后撤;否则有全军覆没之危。”

杨潜说到这里;再度摇头;“远东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真正适合我远征军攻打高句丽的时间只有四个月;而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攻陷一个全民皆兵的蛮荒之国;难度实在太大。”

杨庆久久无语。很显然;齐王杨喃非要等七月出兵;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元氏、独孤氏和郑氏要联合自己现在出兵戡乱;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也就是说;自己必须牢牢掌控通济渠战场上的主动权;东都方面才能帮助齐王杨喃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各政治势力亦能在这一过程中追逐利益最大化。

。。。

第两百一十章 不乐观

“你……”杨庆迟疑着;踌躇着;缓缓问道;“你对东征……不乐观?”

杨庆这话问得很艰难。在他眼里;年纪轻轻的杨潜不会有这等非同寻常的想法;退一步说;即便杨潜有这样的想法;但因为这一想法背离了主流;再加上身份地位过于敏感;杨潜也不会在自己面前、在这样严肃的场合说出来。然而;杨潜终究是说出来了;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肯定是源自杨恭仁的指使。以杨恭仁谨慎的性格;同样不会说出这等授人以柄的话;所以;这一“不合时宜”的说法只能来自东都某位“大佬”;而这位“大佬”向自己传递这个讯息的用意不言自明;关键时刻雪中送炭;远比将来大局已定的时候锦上添花要好。

杨潜目光坚定;语气坚决;“不乐观。”

杨庆的神色骤然凝重。不乐观?这代表了什么?是不是代表东征要么无功而返;要么延续到明年?

以皇帝和改革派发动东征的决心;以及通过这次东征必须实现的重大政治目标来说;他们是破釜沉舟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东征进程如果受阻;这场战争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甚至更久。

战争一旦延续下去;国内局势的变数就大了;东都政局的发展就扑朔迷离了;而更重要的是;东都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推波助澜”。到了那一刻;东都政局稳定与否;就成了决定东征胜负的关键因素;而皇帝和改革派们迫于形势的需要;不得不做出妥协;以设立储君来缓和内部激烈矛盾;以储君坐镇东都来维持国内局势的稳定;以国内局势的稳定来确保东征的胜利。

杨庆大约估猜到“不乐观”背后所蕴藏的隐秘了;但是;他无法接受这一观点;东征倾尽了国力;征调了几十万卫府军精锐;一百多万民夫杂役;如此实力;还灭不了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国?

“缘由?”杨庆当即追问道。

“三月十四日;远征军强渡辽水;向高句丽发动攻击。六天后;远征军推进了一百余里;包围了高句丽西北第一重镇辽东城。然而;直到某离开东都为止;都没有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