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1/4页)

!�

“他上面有通天人物;东都的动静当然无所遁形。”萧逸不以为然的摇摇头;继续刚才的话题;“明公;以你的估猜;东征战场上可能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使得通济渠的断绝已经无法威胁到齐王?”

“不出意外的话;这段时间东征战场之所以没有消息;不是因为高句丽人主动投降;双方在反复谈判;而是因为皇帝和中枢中了高句丽人的缓兵之计;等到他们醒悟时;远东雨季已经来临;留给远征军的攻击时间已寥寥无几;而远征军至今还滞留在辽东城下;距离平壤还有一千余里;所以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延续到第二年。”

李风云目光深邃;语调平静;娓娓道来;仿若亲眼所见。

“远征军至今还在辽东城下?”萧逸不相信;认为李风云的这个猜测太离谱了。远征军三月十四日强渡辽水;十六日开始围攻辽东城;至今快三个月了;竟然还没有攻克;这怎么可能?几十万中土卫府军精锐;攻打一座几万高句丽人戍守的城池;三个月都打不下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攻打高句丽;辽水是第一道天然险阻;辽东城是第二道防线;乌骨城是第三道险隘;鸭绿水、萨水是第四、第五道天然险阻;然后就打到平壤了。”李风云反问道;“远征军自渡过辽水、包围辽东城以来;你可曾听到他们包围乌骨城;兵临鸭绿水的消息?远征军每攻克一道险阻;距离胜利就近一步;如此大好消息传回国内;不但可以提高皇帝和中央的权威;还能起到稳定国内局势的作用;所以可想而知;一旦远征军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皇帝和中枢决无隐瞒之可能;只会不遗余力的广而告之。但现实状况如何?这段时间甚至都没有东征战场的消息。没有消息就代表没有战果、没有胜利;所以可以肯定;远征军至今还滞留在辽东城下。”

萧逸频频点头;对这个极其离谱的猜测相信了几分。

如果远征军还在辽东城下;如果东征将延续到第二年;再考虑到远东雨季已经来临;那么远征军必将暂时停止攻击;如此一来通济渠即便中断了;只要不是长期中断;对东征战场也就不会造成影响;毕竟东都的洛口、回洛国仓;河北的黎阳、高阳国仓;涿郡的临朔宫、辽西的临渝宫;还有辽东的望海顿和怀远镇两大边疆辎重营;都囤有大量战争物资;有足够能力支撑远征军庞大的军需供给。

“如果东征战局正如明公所预测;那么通济渠是否中断的确威胁不到齐王;不过从未来东都政局的发展和齐王冲击储君的决心来看;齐王的戡乱策略必定充满玄机。”萧逸凝神思索;细心推敲;“齐王要冲击储君就必须逼迫皇帝和中枢妥协;而若要逼迫皇帝和中枢妥协;断绝通济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齐王必须利用这次戡乱机会迅速壮大。”

“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所以;从齐王的角度来说;他首先就要逼迫我们断绝通济渠。通济渠断了;以荥阳郑氏为首的河南地方势力;还有通济渠一线的地方官府和卫戍鹰扬府;都要承担重大罪责;为此他们不得不向齐王妥协;不得不帮助齐王壮大起来。齐王壮大了;实力强了;一方面有利于戡乱;有利于重新打通通济渠;另一方面则可以威逼和胁迫皇帝;与中枢针锋相对;讨价还价;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李风云目露赞赏之色;对萧逸的这番推断颇为认同。

“明公;齐王能否成功问鼎储君;关键不在于挟通济渠之利威胁皇帝和中枢;而在于如何提高自身的实力。”萧逸继续说道;“当年圣主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皇统之争中击败所有对手;就在于他本身实力非常强大;已经威胁到了中土的命运。”

当年圣主不但建下了平定江左之武功;还在镇戍江左的十年间苦心经营;成功的把江左变成了自己的力量;以江左之财赋牢牢控制了中土之命脉。或许;先帝让圣主镇戍江左十年是他的一个失策。正是在这十年中;圣主以江左的雄厚财赋推动了中土统一大业的飞速发展;但中土的命脉也被他悄然掌控。而太子杨勇在先帝的羽翼下虽然也茁壮成长;但到了开皇末年;圣主的武功和实力已经远远凌驾于太子杨勇之上;杨勇根本就不是圣主的对手。退一步说;就算太子杨勇在先帝的支持下;继承了皇统;但君弱臣强;杨勇迟早都是死。先帝是睿智的;或许他看到了结果;所以废黜了太子;希望能拯救杨勇;以免手足相残;但最终杨勇还是死在了圣主手上。

任何斗争最终都要靠实力;所有阴谋诡计在绝对实力面前都不堪一击。今天的皇统之争也一样;齐王唯有在实力上发展到一个让皇帝和中枢不得不妥协的地步;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