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 (第1/4页)

高士达与窦建德、张金称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感觉到李风云这句话的背后藏有很深的玄机;遂拱手为礼;“愿闻其详。”

“某之所以出现在永济渠;是为了山东人在东都政局中牟利。”

李风云直言不讳;直奔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剥茧抽丝;层层演进;非常透彻地分析和推演了在过去一段时间、现在和未来几年;东都政局纷繁复杂变化中所蕴藏的核心矛盾和潜在危机;而义军若想生存发展;山东人若想东山再起;就必须善加利用这些矛盾和危机。

就目前东都政局而言;核心矛盾是改革和保守;潜在危机是二次东征再次失败;而二次东征假如再次失败;必将加剧核心矛盾以更快速度爆发;为此;以圣主为首的改革势力;正在想方设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确保二次东征的胜利;而山东人正是圣主要拉拢的重要政治力量;但圣主不可能为此让度太多的政治利益;关陇人更会为此设置重重障碍;所以山东人若想借机牟利;难度远比想像得大。

随着李风云滔滔不绝的述说;他在河北豪帅心目中的形象愈发神秘;尤其那一头飘散白发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一种诡异之感;当李风云通过一系列的事实构建出东都政局的“前世今生”以及较为悲观的未来之后;他在豪帅们心目中就不仅是神秘和诡异了;还有沉甸甸的份量;还有无数的疑惑;其中最大的疑惑便是;以李风云所表现出来的才智;以及他对中外大势和东都政局的了解;他的来历肯定非同寻常;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人?他在大河南北所作所为的背后有什么内幕?他举旗造反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但现在不是探究这些秘密的时候;永济渠危机正在扩大;清河义军正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河北豪帅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对东都政局的了解;不是对永济渠危机本质的解读;而是如何度过危机;如何从官军的围剿中突围而出;如何说服李风云留下来帮助自己。

“将军能否告诉某;侯城一战;河北人将从中牟取何种利益?”

张金称听了半天;虽然有所收获;却发现李风云避重就轻;根本没有回答其突然出现在永济渠的真正原因;遂毫不客气的直指要害。

李风云稍加沉吟后;不动声色地说道;“拯救黄台公(崔弘升)。”

博陵崔氏天下知名;而崔弘升是博陵崔氏当代子弟中名声最为显赫者之一;河北贵族富豪们当然知之甚详了。今年东征大败;崔弘升受败绩所累下了大狱;危在旦夕;此事早已在山东豪门世家中传开;而与豪门世家保持密切联系的河北豪帅们;又焉能不知?

一帮豪帅们无不动容;震惊者有之;豁然顿悟者有之;若有所思者有之;更有人目瞪口呆地望着李风云;屋内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听不到;大大小小的豪帅都被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字“打懵”了。但博陵崔氏和崔弘升距离他们太遥远了;遥不可及;所以李风云这个匪夷所思的答案;就如天雷一般从他们的心中轰隆隆的呼啸而过;然后回荡在他们心间的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感觉难以置信的念头;此子莫非出自山东超级大豪门?但一个超级大豪门的子弟;即便是支房旁系的子弟;身份也非常尊贵;岂会自甘堕落;与贼为伍?就不怕羞辱了先祖;连累了家族?只是李风云活生生的坐在眼前;他们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风云和他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贵族子弟;相反;李风云知道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足以证明他们心中的猜测了。

“侯城一战;当真能拯救黄台公?”王安忍不住质问道。他想不通;为什么段达败走了;永济渠危机严重了;河北局势严峻了;东都震怒了;却能拯救黄台公。

李风云不厌其烦;再次做出详细解释。

“侯城一战的事实证明;若想解决永济渠危机;武力不行;必须在政治上向山东人做出妥协和让步。黄台公(崔弘升)复出;让河北人去解决永济渠危机;则正好符合双方利益所在;各取所需;各取其利;皆大欢喜。”

窦建德敏锐地发现到了这句话中的破绽;当即问道;“依将军之推测;当段达再次杀到永济渠;我们岂不要大败而逃;才能让河北豪门满足东都之需要

李风云郑重点头;“所以;某马上渡河返回齐鲁;而诸位则要做好败退清河的准备。某要告诫诸位;这一次务必不要心存侥幸;关键时刻;利益至上;河北豪门为了自身利益;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诸位。”

屋内再次沉寂;气氛突然变得十分压抑。

。。。

第三百章 转嫁

对清河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