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 (第1/4页)

见到即将爆发的南北战争;更不要说“处江湖之远”的徐世鼽了

在徐世鼽看来;李风云预言的东都兵变已经危言耸听了;但考虑到李风云曾成功预言了东征大败;再加上东都兵变直接危及到了徐氏的兴衰;所以徐世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要回去做好一切防备;如今又听到李风云预言南北战争;徐世鼽当真有一种天都要塌下来的绝望感。

中土自统一以来国力蒸蒸日上;正迎来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盛世;在如此么好的大背景下;却风起云涌;连遭厄运;天灾不断;东征大败;东都兵变;如果再加上南北战争的打击;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多么好的形势都会荡然无存;无论多么强盛的国力都会消耗殆尽;日渐稳固的统一大业可能会分崩离析。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我中土自统一以来;国运一直很好;不可能因为一场东征大败就彻底葬送了国运;迎来一个厄运连连的黑暗时期。

徐世鼽坚决拒绝了李风云的“诱惑”。虽然李风云是自己的结拜兄长;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但义气也罢;报恩也罢;都要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不能因为义气;因为报恩;就丧失理智;丢掉原则;就去杀人越货;违法乱纪;就去葬送自己的亲人和家园。

李风云用力拍拍徐世鼽的肩膀;赞赏道;“这才是真正的徐世鼽;唯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做人做事的底线;才能成就一番大业;将来;你肯定是一位名扬千古的大英雄。”

徐世鼽羞愧难当;这话怎么听都不是夸自己;而是饱含嘲讽;但仔细看李风云的神情;却十分真诚;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

“阿兄;某一日;若阿兄需要某;某即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

徐世鼽拍着胸脯赌咒发誓;不过他依旧理智;他可以为李风云牺牲个人性命;但不能为李风云赔上整个离狐徐氏。

李风云根本不在意;若徐世鼽愿意追随他北上;他反而不同意;毕竟依照历史轨迹来看;徐世鼽留在河南;瓦岗人留在河南;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就如杜伏威和辅公怙一样;给他们力量;任由他们展翅翱翔;他们必然会闯出一片广袤的天地。李风云坚信;他来到这个时代;虽然需要英雄;但在英雄没有成长起来之前;他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把英雄“消灭”在萌芽之中。

“某相信你。”李风云笑道;“所以某告诉你答案;某现在之所以拒绝崔氏的小恩小惠;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从崔氏那里得到一份大礼。”

徐世鼽隐隐约约有所估猜;但李到这个份上;也算知无不言了;尤其刚才徐世鼽公开拒绝与李风云一起北上;两者利益诉求完全不一致;徐世鼽也就不能指望李风云告诉他多少机密了。

徐世鼽带着“累累硕果”;但情绪复杂的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徐世鼽明显感觉到;因为自己与李风云义结金兰;做了结拜兄弟;不但李安期待之以礼;就连崔钰和崔九对他的态度都改变了很多。

二月十五;李风云下令;各部依据有利地形和大型攻城器械;向历城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孟让、左氏兄弟的长白山义军;与郭方预、秦君弘的北海义军会合;集结了约十万之众;其中三万壮勇在孟让的指挥下;也向历城发起动了攻击;但他们主要在历城的东、南两个方向展开佯攻;以牵制一部分城内守军

李风云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带着风云卫冲杀在第一线;曾数次冲上城楼;勇不可当;其飘散的白发和血淋淋的长刀;已成为联盟将士心中战无不胜的标志;同时也成了官军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激战数日之后;张须陀和李风云几乎同时接到了来自大河一线的消息。官军在河北的戡乱异常猛烈;永济渠两岸的义军纷纷溃败;清河豪帅张金称张金树兄弟;高鸡泊豪帅高士达和窦建德;都向大河一线撤离;而平原郡的豪帅郝孝德和刘黑闼;豆子岗的刘霸道、孙宣雅、石秕闺等豪帅;还有齐郡豪帅王薄;则聚集到一起;集结了大约十几万人马;陈兵于大河北岸;随时有渡河南下之可能。

李风云第一时间召集各路豪帅共议军情。

王薄的信使在军议上详细介绍了永济渠一线的局势;因为二次东征即将开始;东征所需的粮草辎重正通过大运河由南向北大运输;所以河北讨捕大使崔弘升加大了戡乱力度;河北各路义军难敌官军之锋锐;不得不主动撤离永济渠两岸;如此一来各路义军的生存难度就大了;毕竟大河两岸郡县连连受灾;田地荒芜颗粒无收;再加上官府因为东征加大了赋税的征缴力度;所以无论是官仓还是私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