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 (第1/4页)

李子雄打算用什么办法说服齐王;李风云不知道;不过他知道自己此刻既然出现在李子雄面前;足以说明齐王已经猜到李子雄此行之目的;并且怀疑李子雄就是东都兵变的发动者;但齐王没有证据;所以便请自己出马;一方面逼迫李子雄显出原形;一方面让自己说出兵变真相;可谓一举两得。

要不要说出真相?

。。。

第三百三十四章 李风云的决断

历史上李子雄的结局很惨;夷灭全族。

杨玄感发动兵变之前;圣主突然下旨缉捕李子雄;李子雄亡命而逃;接着杨玄感就急不可耐的发动了兵变;比最佳兵变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那时远征军尚未渡过鸭绿水;水师也未渡海远征;结果水陆两路大军迅速杀向东都;而这正是杨玄感未能如愿攻陷东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玄感为何在六月初就仓促举兵?杨玄感仓促举兵;与圣主缉捕李子雄是不是有直接关系?圣主缉捕李子雄;是不是因为掌握了某些与兵变有关的确切证据?

历史没有给出答案;真相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李风云依据自己的推演;认定杨玄感之所以在六月初仓促举兵;肯定与圣主缉捕李子雄有直接关系;而圣主之所以要缉捕李子雄;也肯定是掌握了某些与兵变有关的确切证据;而这些证据的提供者;十有**来自东莱水师。

李子雄自第一次东征大败“复出”后就直接去了东莱水师;且位高权重;在水师的权力应该仅次于来护儿和周法尚;要高于长史崔君肃;再加上李子雄是军政两界的元老级人物;无论是资历、功勋还是谋略;都足以与来护儿和周法尚一争长短;这就给了李子雄争夺水师控制权的实力和动力。可以预见;假如李子雄在水师渡海远征的关键时刻;突然发难;把来护儿、周法尚和崔君肃以及忠诚于他们的中高级军官一网打尽;则水师尽在李子雄的掌控之中。到那一刻;杨玄感在黎阳举兵;李子雄以水师响应;两路大军水陆俱进;直杀东都;则胜券在握。

如果这一推演成立;那么告发李子雄居心叵测、阴谋不轨的必定是来护儿、周法尚和崔君肃三位水师统帅或者是他们中的一个;而李子雄的这一做法不但危及到了圣主对水师的控制;还危及到了第二次东征;圣主岂能容忍?当然要在第一时间下旨免去李子雄的职务;缉拿李子雄到行宫问罪;而李子雄是保守派元老;已经被圣主和改革派打倒两次了;但事不过三;李子雄一次次与圣主和改革派为敌;尤其二次东征的胜负更是关系到圣主和改革派的生死存亡;试想圣主岂能再一次饶恕李子雄?必定要借机砍下他的人头;以打击和报复保守势力。

李子雄自知必死;当然中途逃亡了;但李子雄被圣主下旨缉捕的消息传到杨玄感的耳中;则反应大不一样;因为李子雄不但是杨玄感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更是以暴力手段推翻圣主这一惊天谋划的核心成员之一;他的被捕;是不是意味着这一惊天秘密泄露了?

参加这一谋划的人不仅有杨玄感、李子雄、李密;还有几个重要人物;那便是主持兵部日常事务的兵部侍郎斛斯政;他现在就在圣主身边;司农卿、兼领左翊卫将军;负责行宫宿卫的赵元淑;他现在也在圣主身边;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则是西北军最高统帅;主掌陇右十三郡军政大权的弘化留守元弘嗣;他现在就在西北军统帅部弘化城;距离西京不足八百里。

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身边都有亲信心腹;也有被政敌买通或者暗中部署的奸细;所以稍有不慎都有泄密的可能。李子雄被抓;不论是他自己的原因;还是源自于他人的泄密;都让杨玄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选择;是按兵不动;冒着被圣主一一清洗的危险;被动应对;还是孤注一掷;毅然举兵;积极对抗?虽然后者同样有身死族灭的危险;但前者束手就缚;任由宰割;一旦出事;没有丝毫反抗机会;而选择后者;一旦成功了;那就是天地之悬殊;甚至可以篡国称帝。杨玄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然而;此刻的李风云却难以选择;他反复分析推演权衡后;发现齐王杨喃和韦福嗣为了把李子雄这个元老级人物拉进己方的阵营;竟利用自己这个“叛贼”来“绑架”他;结果“绑架”是成功了;但不是齐王“绑架”李子雄;而是李子雄“绑架”了齐王;一旦李子雄依照历史轨迹继续走下去;他将参加杨玄感的兵变;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兵变失败;李子雄固然要灭族;但齐王亦难逃于系;必定被政敌们穷追猛打;后果可想而知。

是不是可以改变历史;坚决阻止李子雄参加杨玄感的兵变?李子雄没有参加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