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 (第1/4页)

李密笑了;语含嘲讽;“你这是讹诈。”

李风云神情淡然;微笑不语。

“你大张旗鼓的西进中原根本就是虚张声势;就是拿通济渠讹诈越国公。”李密摇了摇头;神情很复杂;有些佩服李风云的智慧;也有些不齿李风云的手段;“通济渠断了;东征就不得不中止;东征半途而废了;这场兵变也就失败了;但这样还不够;为了确保讹诈成功;你又把联盟主力开进了豫州;拿整个颖汝地区的利益来进一步讹诈越国公。你如意算盘打得好;若越国公不拿黎阳仓的粮食救助你的联盟大军;你就先在豫州烧杀掳掠;而颖汝地区是越国公的‘大后方;;颖汝贵族是越国公的重要支持者;豫州大乱必将影响到越国公的兵变大计;再加上通济渠中断东征中止;圣主和远征军回归;这场兵变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李风云平静点头;“如果越国公看穿了某的意图;他会不会遂某心愿?”

李密冷笑不语。明知故问;你西进中原;一剑封喉;卡住了杨玄感的脖子;杨玄感除了遂你心愿外;哪里还有其他对策?但这还不是要害问题;要害问题是;李风云是从哪条渠道获得杨玄感要在黎阳发动兵变的消息?如果这条渠道的源头就在杨玄感的身边;为杨玄感所信任;并且全程参与了这场兵变的策划;那也就意味着;这场兵变已经暴露了;事实上已经失败了;目前唯一死里求生的办法就是打东都;以最快速度打东都;根本就没有第二个选择。

。。。

第三百七十六章 通济渠告急

四月二十二;联盟选锋大军如神兵天将;突然出现在通济渠畔;如潮水一般涌向襄邑、宁陵一线的渠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措手不及;被联盟将士洗劫一空。

很快;蒙山贼袭击通济渠、劫掠过往船只的消息;就如风儿一般;沿着渠道一路呼啸;飞进了京畿天堑关防;飞向了荥阳重镇;飞向了天朝东都;而距离宁陵不过数十里距离的梁郡首府宋城;迅即作出反应;数百名全副武装的鹰扬卫士冲出城池;极速驰援宁陵;但不幸的是;他们一头撞进了联盟骠骑军设在宁陵城外的埋伏圈里;官军尚未看清对手便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狼奔豕突而逃。

二十三日;联盟后续大军源源不断进入通济渠一线;兵临宋城和雍丘城下;襄邑和宁陵则完全陷入联盟大军的包围;通济渠危机再一次爆发;而梁郡郡府至此才霍然发现;境内东北部已遍布叛贼大军;形势极度严峻;一场空前危机突然就降临到了梁郡头上;这让上任不久的郡太守和他的僚属们在紧张惶恐之余不禁感叹自身运道太差;如果通济渠就此中断;导致二次东征功亏一篑;那就不是丢官了;而是要掉脑袋。

但是;现在担心掉脑袋为时过早;当务之急是保障通济渠的安全;保证通济渠的畅通;于是这位郡太守第一时间找到了宋城鹰扬郎将。两人做为梁郡的军政长官;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关键时刻必须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郡太守直言不讳;询问这位鹰扬郎将可有退贼之计;而这位鹰扬郎将也是实话实说;今日通济渠危机和去年的通济渠危机如出一辙;造成危机的都是白发贼;目的都是劫掠通济渠;但去年白发贼实力尚弱;而今年白发贼的实力就非同一般了;不久前他在齐郡战场上击败了张须陀;攻占了齐郡首府历城;后来在齐王和东莱水师的联手夹击下才后撤而走;只是谁也没想到;他这一撤竟然撤到了通济渠;再度威胁京畿;危及东征。

郡太守一听就听出名堂了。这位鹰扬郎将话里有话;隐藏的信息很丰富。为什么每次圣主东征;都要爆发通济渠危机?上次通济渠危机;受益最大的就是齐王;其次就是白发贼;满载而归;而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圣主偏偏战败于东征战场;政治上严重受挫;于是齐王相安无事;白发贼日益猖獗;结果便有了第二次通济渠危机;现在白发贼来了;齐王还会远吗?如果齐王假借剿贼之名;尾追白发贼而来;东都政局会发生何种变化?

怪不得上任太守李丹在去年的通济渠危机之后;想尽办法调离梁郡;甚至不惜主动请罪降职;本以为李丹是害怕政敌抓住这个把柄打击他;于是以退为进;现在才知道李丹太聪明了;他早看到了今日危机;所以才逃之夭夭。如今怎么办?郡太守有些傻眼;如果通济渠危机是单纯的叛乱行为;那好办;向东都求援;剿贼就是;但现在通济渠危机只是表象;而真相是皇统之争;皇统之争太复杂了;陷进去了便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九死一生啊。

郡太守彷徨无计;只好不耻下问;再度问计于这位鹰扬郎将。这位鹰扬郎将说了四个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