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1/4页)

韩相国十分震惊;在他看来;李子雄是关陇本土大权贵;他的参加意味着这场兵变的发动者和支持者中;不仅有以杨玄感为首的河洛贵族集团;还有一部分关陇本土贵族;如果事实当真如此;那这场兵变的胜算就更大了。

“李风云就是李子雄的人。”李密无意透露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一言以蔽之;简明扼要。

韩相国马上就做出了错误的推断;“既然李风云是关陇人;义军联盟中的那些山东豪帅们岂肯对他俯首听命?”

李密有些烦;你就是一颗棋子;只要听话就行;叫你造反就造反;叫你冲锋陷阵就舍身赴死;这就行了;你要知道那么多于什么?知道后你又能怎么样?以你的实力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韩相国却有些意犹未尽;又追问道;“据传;李子雄是齐王的人;他被罪黜就是因为齐王失德;由此推及;东都盛传齐王养寇自重就不是空穴来风;再推及一下;这场兵变的背后是不是有齐王的身影?或者说;齐王也会参加这场兵变?”

李密面无表情;暗自苦叹。

如果圣主没有在第一次东征大败后改变皇统继承规则;蓄意发动新一轮皇统之争;齐王的确是这场兵变中唯一的最好的“大旗”;兵变的胜算的确很大;然而圣主终究睿智;轻描淡写的一招就把清晰可见的危机化解于无形;直接把杨玄感等兵变者推进了被动窘境。现在杨玄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杆政治上的“大旗”;而从韩相国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所有参加兵变的人实际上都知道兵变若想成功;首先就要有一杆政治上的“大旗”;这是常识;兵变者必须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否则必然丧失政治上的优势。决定兵变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政治上的胜利;这也是常识。韩相国都知道的常识;杨玄感和李密又焉能不知?

现在李密却无法回答韩相国;所以他只能含糊其辞;至于怎么理解;那就是韩相国个人的事了。

“某不知道齐王是否参加这场兵变。”李密严肃地说道;“到目前为止;某亦没有接到任何齐王可能参与这场兵变的消息。”

韩相国心领神会;不再继续纠缠这个敏感话题。这种高层决策的事还是不要妄加猜测为好;以免飞来横祸;再说这种政治上的事他也掺合不上;不知道比知道更好;之所以询问也是出于好奇心理。

接下来韩相国问到了要害之处;李风云已经带来联盟大军来了;自己也要举旗起事;两支高举义旗的造反队伍齐聚通济渠;名义上至少有几十万人马;声势惊人;足以酎合杨玄感在黎阳举兵了;那么兵变爆发后;具体攻击部署是什么?李风云和自己的任务不会就是把东都剿贼大军牵制在通济渠吧?

李密的表情更难看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答案;他无法答复韩相国。

无法答复韩相国;问题就严重了。韩相国举旗造反;需要赢得通济渠两岸大量地方豪望的支持;需要这些地方豪望所控制的乡团宗团武装的倾力相助;仅靠他手下那帮在黑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小兄弟能于什么大事?虽然韩相国忠诚于杨玄感;也有一部分地方豪望追随于杨玄感之后;但这并不代表通济渠两岸的地方豪望都支持杨玄感;所以韩相国若想在举旗后迅速发展壮大;还需要想方设法说服、拉拢和唆使更多的地方豪望跟他一起造反;然而现实情况是;杨玄感还没有发动兵变;所有附庸于杨玄感、与杨玄感利益攸关的势力都还没有看到“事实”;都还没有看到悬在自己脑袋上的“利剑”;都还没有举旗造反的意愿和动力。

这种情况下;韩相国必须拿出确凿证据来证明杨玄感的确要发动兵变了;要拿出确实可行的兵变计划来证明兵变前景很乐观;否则空口说白话;空口无凭;根本说服不了别人;反而会招致别人的怀疑和反对;如此一来他就被动了;不要说赢得大量的地方豪望的支持;恐怕最后连十万人马都征召不起来。

韩相国的起义队伍形成不了规模;就无法与李风云抗衡;无法在与李风云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当然也就更无法有效控制和影响通济渠乃至东都局势的发展;反之;李风云却占据了主动;不但捏住了韩相国的生死命脉;还牢牢控制了通济渠乃至东都局势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恶果是;李风云可以操控这场兵变;让杨玄感等兵变者迫于形势的变化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

失去兵变控制权的后果太可怕了;尤其李风云的背后有着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假如这场兵变最终变成了这股政治势力攫取政治利益的工具;那么杨玄感及其同盟者;还有以河洛贵族集团为主的一部分保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