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 (第1/4页)

是感激涕零。”

杨恭仁也笑了;笑得很真诚;说话也更坦率了;“公一向谨小慎微;但此次一反常态;连身家性命都不要了;可见伊阙之失的背后定有大图谋;看来某猜对了。”

李浑连连摇手;羞愧不安地说道;“某走投无路;左右都是死;唯有破釜沉舟啊。”

杨恭仁的眉头再次皱了起来;他听出李浑话中有话;稍稍思量后;遂疑惑地问道;“破釜沉舟?齐王要北上?要去河北?”

李浑再次摇手;“他要去更远的地方;九死一生之地;某唯有舍命相随。”

杨恭仁的神情顿时凝重;眼里更是掠过一丝惊色;“北疆?”

李浑轻轻点头。

“这是谁的策略?”杨恭仁吃惊地问道;“南北关系频临破裂;南北大战一触即;卫府对此早有预警;东征目的亦是要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北疆已是九死一生之地;你们岂能让齐王以身涉险?”

“以身涉险?”李浑苦笑;“难道在观公看来;齐王还有更好的绝处逢生之机?比如;这次的东都危机……”

杨恭仁沉默不语;良久;他摇了摇头;“走了也好;就怕这一去;再也回不来了;但若能马革裹尸;亦是我辈荣光。”

李浑面无表情。

“建昌公(李子雄)在哪?”杨恭仁突然问道。

“观公焉能不知?”

“某的确不知。”杨恭仁说道;“但某知道荣公(来护儿)绝无可能诛杀他。”

李浑坚决摇头;“你不知;某就更不知。”

杨恭仁不再追问;主动转移了话题;“伊阙就在几十里之外;公打算何时将其收复?”

李浑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若想控制这支军队;就必须保住这支军队;如果这支军队在伊阙口下损失惨重;你拿什么坚守东都?”

杨恭仁目的已经达到;当即温和一笑;向李浑伸出了手掌;“击掌为誓”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应变

杨恭仁来去匆匆;离开显仁宫飞奔东都而去。

这是杨恭仁自父亲观德王杨雄病逝后;停职回家守孝数月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东都上上下下都非常关注;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都想从杨恭仁的行踪中探查到东都政局未来走向的蛛丝马迹;而杨恭仁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复出”后第一个拜访的便是卫府右骁卫将军李浑;一个直接把东都局势推向险恶之境的军方大佬;一个与“自我放逐”的齐王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陇大豪门;由此不难推断出今日东都危机的背后实质上是新一轮皇统之争的首个“大**”;一场由齐王发动的政治风暴即将在东都掀起。

当然;那些掌控着最高机密的大权贵们;却在暗中冷笑。他们知道杨恭仁“复出”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拜访李浑;是为了打探齐王在这次东都危机中的态度和立场;一旦齐王并没有如其所预料的那般“剑指”东都;杨恭仁马上就会与齐王合作;与李浑达成妥协和约定;以期在东都战场上形成里应外合之势;竭尽全力给危机制造者和在危机背后推波助澜者以沉重打击。然而;在那些大权贵们的眼里;杨恭仁此举毫无意义;纯粹是一厢情愿;因为齐王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不在生死关头誓死一搏;接下来他怎么办?圣主和中枢岂能容忍他长期居外发展;威胁东都之权威?

杨恭仁回到东都后既没有去越王府;也没有去皇城;而是直接返回了自己的府第。

杨恭仁的弟弟宗正丞杨恭道;散骑侍郎杨续;通事舍人杨师道都在家中焦虑不安地等待长兄的归来。看到杨恭仁安然无恙返回;三人都松了口气;同时也很期待此行的结果。

杨恭道首先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问道;“阿兄可从公(李浑)那里打听到齐王消息?”

杨恭仁微微点头;神情严肃地说道;“若公所言属实;则未来东都局势的发展;与我们的推测有很大出入。”

“我们推演有误?”杨师道惊讶地问道;“难道齐王并不是这场危机背后的推手之一?他的目标并不是皇统?既然他放弃了皇统;无心争夺;那还来东都于甚?”

“公是这样说的。”杨恭仁把从李浑那里听来的有关齐王的未来生存之策详细告知;“某认为;公的这番话值得信任;毕竟齐王若想达成自己的目标;难度太大;唯一的机会就是充分利用东都这场危机来胁迫圣主满足他的条件;两害相权取其轻;圣主最终迫于困境答应其条件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齐王必须到东都来;必须与我们携手合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